上一页
下一页

大乘妙法莲华经浅释

从地涌出品第十五

◎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讲述于 美国加州三藩市佛教讲堂
开经偈
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
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

怎么叫“从地涌出品”呢?这是一些个大菩萨从地里边涌出来。涌出多少呢?这数目太多了,有六万恒河沙那么多的大菩萨;每一位菩萨,又各带了六万恒河沙那么多的眷属,这都是释迦牟尼佛在过去生中所教化出来的弟子,所以叫〈从地涌出品第十五〉。

C2.发本门弟子通经,弥勒腾疑如来开本寿量(分三)
D1.从地涌出 D2.弥勒疑问 D3.如来详答 D1(分三)
E1.他土菩萨请命 E2.如来止他召此 E3.他方菩萨涌出
今E1

尔时,他方国土诸来菩萨摩诃萨,过八恒河沙数,于大众中起,合掌作礼,而白佛言:世尊!若听我等,于佛灭后,在此娑婆世界,勤加精进,护持读诵、书写、供养是经典者,当于此土而广说之。

尔时,他方国土诸来菩萨摩诃萨,过八恒河沙数:当尔之时,从十方其他的国土,到这个法会来见多宝如来和释迦牟尼佛的这些大菩萨,有八个恒河沙那么多的数目。于大众中起,合掌作礼,而白佛言:这些大菩萨,在大众中一起站起来,合起掌,向释迦牟尼佛顶礼,对释迦牟尼佛就说了。

世尊!若听我等:世尊!请您听一听我们发愿。我们于佛灭后,在此娑婆世界,勤加精进:在佛灭度之后,我们想在这个娑婆世界,护持勤加精进这一类的修道人。护持读诵、书写、供养是经典者:护持读诵《妙法莲华经》、书写《妙法莲华经》的这一些个菩萨,我们也供养读诵是经典的这一些个发菩萨心的菩萨。当于此土,而广说之:在娑婆世界,我们用种种的神通力量来保护这个人,令他广为一切众生说这部《妙法莲华经》。

※    ※    ※    ※

你今天说,果许的母亲吃了一个什么东西?我没听清楚,你可以讲给大家听一听!

弟子:“我要说的是果许的母亲,她今天来这儿参加盂兰盆法会。她最近外出度假,当她在山林间走时,那儿有一些野生植物、药草、水果或者莓果之类的,她就摘来吃。她一吃,就不舒服了,因为那种植物有毒。后来她肚子非常的不舒服,她想起女儿曾经说过持诵阿弥陀佛的圣号,疾病很快就可消除。而且她已经把如何念‘阿弥陀佛’用拼音写下来,放在母亲的皮包内,好让母亲记诵。那天她在山里吃了这种有毒的植物,非常的不舒服,她找到皮包内那张纸条。很诚心地念‘南无阿弥陀佛’,才过几分钟,毒就都消退了。她非常的惊讶,她竟然都好了,也不生病了!谢谢!”

你们各位相不相信这个事情?提出你们的意见来作参考、作个研究。有的人不相信的,认为没有这么奇怪的事情!说中国人尽说这种令人不相信的故事。现在你们美国人也学会说 story 了!是不是啊?这是跑到美国来了!好像这一种的事情多得很,你们会一天比一天听多一点;这些个奇奇怪怪的事情,令人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?也就可以说是一个“妙”。这个“妙”字,可以说是不可思议的境界;你信也有、不信也有,现在这就是一个开始了。相信果许她母亲对她到这地方来,是很赞成的、也很帮助她,所以她有这种的境界。以后谁有什么奇奇怪怪的事情,可公开来对大家讲一讲,叫大家来用你们西方人这种逻辑学来逻辑一下,看看这是个什么?

我再告诉你一句要诀,这就是“信者得救”,不能讲旁的。信者得救,谁信,谁就得救;谁不信,谁就不得救。基督教这个“信者得救”,你信他,也只是到天上去,可是天上是在轮回之内的;佛教这个“得救”,是超出轮回之外的,了生死了。他那个得救,是救你暂时的,不是救你永远的。不错!你依他那个教去修行,可以生天的;但是等天福享尽,还一样要堕落的。若是佛教的“得救”呢?一救,是永远得救了,不会再堕落。基督教说是生到天上去,永远得到快乐;这是他自己说的,没有人承认的。有智慧的人,不相信生天是会不堕落的;因为在佛经上明明白白、清清楚楚讲的:你生到天上,天福享尽,还要堕落的。所以这个也不需要同他辩,总而言之,这个“得救”,和那个“得救”,是不一样的。

美国有一些个老怪物,把佛、神、耶稣,都给弄到一起去了,说神也就是佛、佛也就是耶稣、耶稣也就是佛;啊!乱七八糟的,分别不清楚。他为什么这样呢?就是想叫你不明白;现在我就是和这个方法不同,我就是想要叫你明白!

※    ※    ※    ※

E2.如来止他召此

尔时,佛告诸菩萨摩诃萨众:止!善男子!不须汝等护持此经。所以者何?我娑婆世界,自有六万恒河沙等菩萨摩诃萨,一一菩萨,各有六万恒河沙眷属,是诸人等,能于我灭后,护持读诵广说此经。

尔时,佛告诸菩萨摩诃萨众:就是当八恒河沙这些个菩萨说要护持读诵《法华经》的人,这时候,释迦牟尼佛听见这八恒河沙菩萨发的这个愿,他就告诉八恒河沙这些个大菩萨众,止!善男子!不须汝等护持此经:说你们大家不要发这个愿,不需要你们来护持我这《妙法莲华经》!为什么这样说呢?释迦牟尼佛大约也想让他自己的这些个弟子有多一点的功德,所以不愿外边来的这八恒河沙的菩萨来护持这《法华经》。如果外边来的菩萨护持这《法华经》,那么他自己所教化的这一班徒弟就没有工作了,甚至于就要失业了。所以他赶快就说:“止!”你们不要发这个愿,这个工作,我有人做,不必你们做。你们这一般的好男子啊!我不用你们发愿来护持这《妙法莲华经》。

所以者何:所以然的缘故是为什么?因为我娑婆世界,自有六万恒河沙等菩萨摩诃萨,一一菩萨,各有六万恒河沙眷属:我在以前所教化的,有六万恒河沙那么多的大菩萨,每一位菩萨又教化有六万恒河沙那么多的眷属。是诸人等,能于我灭后,护持读诵广说此经:这一切的六万恒河沙等菩萨,每一位菩萨,又有六万恒河沙那么多的眷属,就有这么多的菩萨。我所教化这一些个菩萨摩诃萨,他们在我灭度之后,早就发这个愿了,他们愿意护持这部《法华经》,护持读《法华经》的人,护持诵《法华经》这样的人,他们又都广泛地来演说这部《妙法莲华经》。

@@@@@@

E3.他方菩萨涌出(分二)
F1.经家叙相 F2.赞叹问讯
今F1

佛说是时,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国土,地皆震裂,而于其中,有无量千万亿菩萨摩诃萨同时涌出。是诸菩萨,身皆金色,三十二相,无量光明,先尽在此娑婆世界之下,此界虚空中住。

佛说是时:释迦牟尼佛说这话的时候,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国土,地皆震裂:在这个堪忍的世界,这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国土,地都震裂了。而于其中,有无量千万亿菩萨摩诃萨同时涌出:而在地裂开的地方,就在同一个时候,有无量千万亿那么多的菩萨都从地涌出来!这么多菩萨,同时都出现了,你看妙不妙?这一些菩萨都是谁呢?都是释迦牟尼佛在过去生中所教化的菩萨。所以现在释迦牟尼佛在这儿讲《法华经》,他们都来到这儿听法。

是诸菩萨,身皆金色,三十二相,无量光明:从地涌出的这么多菩萨,他们的身上都放紫磨金色的光,具足三十二相,又有无量的光明。他们以前,先尽在此娑婆世界之下,此界虚空中住:都是住在娑婆世界──就我们“堪忍”这个世界的下边;在娑婆世界的下边,有一个空轮,他们住在空轮这个地方。

是诸菩萨,闻释迦牟尼佛所说音声,从下发来。一一菩萨,皆是大众唱导之首,各将六万恒河沙眷属,况将五万、四万、三万、二万、一万恒河沙等眷属者;况复乃至一恒河沙、半恒河沙、四分之一,乃至千万亿那由他分之一;况复千万亿那由他眷属;况复亿万眷属;况复千万、百万,乃至一万;况复一千、一百,乃至一十;况复将五、四、三、二、一弟子者;况复单己,乐远离行;如是等比,无量无边,算数譬喻所不能知。

是诸菩萨,闻释迦牟尼佛所说音声,从下发来:这一切大菩萨所住的地方,虽然离着我们所住的世界很远很远的,但是释迦牟尼佛演说《法华经》的这个声音,他们一样可以听见,所以从我们这个世界下边空轮的地方,都发到上边来。一一菩萨,皆是大众唱导之首:这每一位菩萨,都是教化众生的一个导师。讲经说法,这都叫“唱”;教你走什么路,教你依照什么方法去修行,这就叫“导”;为众生的眼目,众生看着你怎么样去修行,所以叫“之首”;就是作为众生的师表,作为众生的导师。

各将六万恒河沙眷属:将,就是带领着、率领着。有六万恒河沙这么多的菩萨,每一位菩萨又带领着也有六万恒河沙这么多的眷属──就是跟着他学佛法的众生,多数是他的徒弟。这么样讲,你就懂了!这六万恒河沙,指这每一个菩萨都有六万恒河沙这么多的徒弟、这么多的法眷属。就是一个家庭,这叫“眷属”;这是这个大家庭的法眷属。所以我说我们这儿是一个大家庭;无论哪儿的人来,你皈依三宝了,我们就是一家人,这是一个大家庭、Big family!那么这个大家庭,你看每一个菩萨又有六万恒河沙眷属,你算起来有多少呢?

况将五万、四万、三万、二万、一万恒河沙等眷属者:虽然说是有六万恒河沙眷属,可是──这“况”字,就是转语词。转语词就是说,虽然说六万眷属,但是或者就有的带五万眷属的,有的就带四万眷属的,有的又带三万眷属,有的带二万眷属,有的就带一万恒河沙等这么多的眷属的。

况复乃至一恒河沙、半恒河沙、四分之一,乃至千万亿那由他分之一:有的菩萨又带一恒河沙数的眷属、有的又带半恒河沙数的眷属,有的又带四分之一恒河沙数的眷属;或者千万亿那由他分之一河沙数的眷属,那就是很少的数目。

况复千万亿那由他眷属:况且又有菩萨,带着千万亿那由他那么多的眷属。况复亿万眷属:或者带亿万眷属那么多的弟子。况复千万、百万,乃至一万:或者带一千万个弟子、或者带一百万个弟子,乃至带一万个弟子。况复一千、一百,乃至一十:或者又有带着一千个弟子,或者又有带一百个弟子,乃至十个弟子。况复将五、四、三、二、一弟子者:或者又有带着五个弟子,有的带四个弟子,有的带三个弟子,有带两个弟子,有带一个弟子的;这个数目,没有一定。

要是再按照表法来讲:“五”是代表五蕴;“四”是代表四谛,四谛法;“三”是代表戒、定、慧三学;“二”是代表定、慧;“一”是代表一真之道,一个最真的道。

况复单己,乐远离行:或者又有一个菩萨,他不愿意收徒弟。他说收徒弟太麻烦了,一天到晚不听话,Too much trouble!(太多麻烦!)有的菩萨发愿不收徒弟的,真的啊!他怕麻烦。因为这个徒弟哭了,那个就笑了;那个哭了,这个又笑了;这个发脾气,那个又笑说:“我把你弄得发脾气了!你一样没有定力,像我一样!”所以他就不收徒弟了。自己跑到山上去,谁也不见,修远离行。或者他觉得:“哎!这些个女人真讨厌!最讨厌就是女人!女人给我太多麻烦了!我不见女人了!到山上去,”他就去住山了;这就是乐远离行。

但是,你可不要到山上住,又通知这一些个人说:“你知道吗?我在这地方,我真修行的!你们应该来供养我!”那又被骗来很多人,又更麻烦了!这个想要求福,那个想求慧,另外一个又想求解脱,不知道怎么办好了!所以他愿意修远离行。修远离行的人,就是不叫人知道你修行不修行;你修自己的,怎么需要告诉人呢?有的人就说:“不叫人知道,怎么能教化众生呢?”这教化众生,不是修一生一世就能教化人的。你生生世世行菩萨道,才能教化众生;你道业没有成,是应该修行的。

如是等比,无量无边,算数譬喻所不能知:像这么样子来比较、来算这个数目;因为这个大数目太大了,有的是六恒河沙,有的是五恒河沙,有的四恒河沙,有的三恒河沙,有的二恒河沙,究竟加起来是多少?谁也不知道确实的数目。所以佛就说“无量”,没有数量;“无边”,没有边涯;就是再好的算数师,也算不出来这个数目究竟是多少;只可以用“所不能知”,就得了!有的人学算数的,就不相信,说:“多少数目都能算出来,怎么会算不出来的呢?”算出来,也还是一个糊涂数目!

不要说远,就我们现在这佛教讲堂,这个数目就算不出来了,可以说是个糊涂数目!我也很愿意算数的,生来就想算一个大数目。怎么大数目呢?这个数,譬如十,你这一横,圈一个圈就是十,圈两个圈就是百,圈三个圈就是千,圈四个圈又是万;你圈的圈越多,这个数目就越大;于是乎,我想造一个最大的数目。这个圈,把地也圈满了、把天也圈满了;圈满了,还可以圈,无穷无尽、无尽无尽无尽的。这个圈,究竟把这个天地都圈满了,甚至于虚空都圈满了;你说这是个多少数目?你说这个数目多大?你能算得过来吗?所以现在这也就是这么圈这么多圈,虚空也圈满了,天也圈满,地也圈满了!这个地下边空轮也都圈满了!

所以没有人知道是多少数目?甚至于圈完这个圈,自己也不知道是多少数目了,连圈都数不过来了!所以这个数,是无穷无尽的;你就是学算数学得再清楚,恐怕若把这个天地都圈满了,你也算不过来这个数目了!

@@@@@@

F2.赞叹问讯(分五)
G1.海众赞叹 G2.上首问讯 G3.佛答安乐 G4.偈颂随喜 G5.如来述叹
今G1

是诸菩萨从地出已,各诣虚空七宝妙塔多宝如来、释迦牟尼佛所;到已,向二世尊头面礼足。及至诸宝树下师子座上佛所,亦皆作礼,右绕三匝,合掌恭敬,以诸菩萨种种赞法而以赞叹,住在一面,欣乐瞻仰于二世尊。

是诸菩萨从地出已:这些没有数量的大菩萨,从地涌出之后,各诣虚空七宝妙塔多宝如来、释迦牟尼佛所:每一位菩萨都来到虚空七宝妙塔这个地方,来看多宝如来和释迦牟尼佛。到已,向二世尊头面礼足:到了这地方之后,向这两位世尊──就是多宝世尊和释迦牟尼世尊,都是五体投地,一心合掌恭敬。及至诸宝树下师子座上佛所,亦皆作礼:又到宝树下的诸师子座上,向十方来的这无量无边的诸佛顶礼。右绕三匝,合掌恭敬:向右边来旋绕三匝,这是表示恭敬;绕三匝,特别恭敬。然后合起掌来,这是身恭敬。

以诸菩萨种种赞法而以赞叹:用诸菩萨间互相赞叹的这个法来赞叹,就是一些偈颂;好像“天上天下无如佛,十方世界亦无比;世间所有我尽见,一切无有如佛者。”这都是赞佛的偈颂。我们每天所念“阿弥陀佛身金色,相好光明无等伦;白毫宛转五须弥,绀目澄清四大海。光中化佛无数亿,化菩萨众亦无边;四十八愿度众生,九品咸令登彼岸。”这都是赞佛的。所以你们天天念,应该知道我们现在就是用赞佛的法来赞佛;不要念完了,还不知道它的意思。

我知道中国人多数只知道念,不知道意思;究竟为什么要唱?为什么要念?不知道了!就说这好听,这就是法;不知道这法是赞佛的。有的放焰口念的:“阿──嚩──日啰──唵──喇哑,吽!”就说念得真好!唱得真好!你问他唱的什么?“我怎么知道啊!”就这么听这个声音唱得好,这就迷了!这周围很多这样的,所以这就叫“迷信”!

住在一面,欣乐瞻仰于二世尊:这些诸菩萨顶礼、赞叹诸佛之后,退立到一边去。这些个菩萨都很欢喜的,瞻仰注视释迦牟尼佛和多宝如来。你看!这些菩萨也有执着。着住什么呢?着住欢喜看佛。所以就到那样的程度上,也还有多少的执着;若能把这个“多少的执着”都没有了,这就是“应无所住而生其心”。

是诸菩萨摩诃萨,从初涌出,以诸菩萨种种赞法而赞于佛,如是时间,经五十小劫。是时,释迦牟尼佛默然而坐,及诸四众,亦皆默然,五十小劫,佛神力故,令诸大众谓如半日。尔时,四众亦以佛神力故,见诸菩萨,遍满无量百千万亿国土虚空。

是诸菩萨摩诃萨,从初涌出:这一些个大菩萨,从地开始涌出时,以诸菩萨种种赞法而赞于佛,如是时间,经五十小劫:就用诸菩萨赞叹佛这种种的赞法,来赞叹释迦牟尼佛、多宝如来,以及从十方来的诸佛;像这样的赞叹于佛,经过有五十小劫这么长的时间。

诸位菩萨摩诃萨用赞法来赞叹于佛,经过五十小劫。那么每一小劫是多少呢?所谓“一增一减为一劫”。一增,从人寿十岁开始,每一百年,寿命增加一岁,身量高度增加一寸,这样增加到人寿八万四千岁为止;一减,然后再向下减,也是每一百年,寿命减去一岁,身量的高度减一寸,减到人的寿命到十岁为止。

是时,释迦牟尼佛默然而坐:这时候,释迦牟尼佛在这五十小劫之中,默然而坐,也没有说什么法。有的人在这个地方就说:“这佛经讲得一点边际也没有!释迦牟尼佛在世只不过八十多年,说法四十九年,谈经三百余会;最后说《法华经》,从开始到终了,只不过八年的时间。为什么《法华经》的经文中说,释迦牟尼说《法华经》经过五十个小劫?这是太没有边际了!没有考证!”

这“五十个小劫”,先不要讲它,我们讲这《维摩经》。维摩居士所住一个丈室,就是丁方这么一丈的地方,可是其中能容纳三万二千个师子座;这每一个师子座,都是八万由旬那么高(一由旬是四十里)。他一个方丈室,怎么能容纳八万四千这样高的师子座呢?甚至于这些个声闻想要坐这个师子座,都没有法子坐得上去。这就是“小中现大、大中现小,小不碍大、大不碍小”;这种圆融无碍的境界,不是凡夫所能知道的。你若明白了,就是五十个小劫,也好像一念间似的;若是不明白,就是五十个小劫,你也不知道是五十个小劫。所以小中现大、大中现小,远可以显近、近又可以显远;五十个小劫也不是长,一念也不是短;一念就是五十个小劫,五十个小劫也就是一念间。

在中国的西天目(浙江西北部)那地方,有个“倒挂莲华”,高峰妙禅师曾在那地方修行。他为什么到那地方修行去呢?那个地方很危险的,因为这座山,形状像倒挂着一朵莲华,在这个莲华的上边打坐,要是睡觉,就会跌到山涧里边,粉身碎骨;就是石头也会变成粉末,何况一个人呢!

他平时参禅打坐,很容易就睡着了;这回他发愿,到这个最危险的地方去来打坐。他想:“你再睡觉,就会跌死,这回我看你还敢不敢睡觉?”那么在这个倒挂莲华上边打坐,经过了七天的时间,也没有睡觉。

为什么呢?他不敢睡;这一睡,知道自己生命就没有了,所以无论怎么样子,他也不睡觉。那么等到第八天,他这时候支持不住了,在这儿坐禅的时候,就又睡着了;这一睡着,身体往前这么一倾,果然就跌落到山涧里边去了。啊!他自己一想:“这回什么都完啰!一定没有命了!”于是把身心都放下了,“啊!死就死了,不管了!这回要睡一个长觉,长长睡了!”

这样,在落到山涧的中间──譬如有五千尺高,这落下去就有二千五百尺高,还有一半;这时候,韦驮菩萨显了神通,在虚空中把他托住,送往上边来。高峰妙禅师就问:“是谁护我法?”韦驮菩萨回答:“护法韦驮!”这时候,他生出一种骄傲心来了,心里想:“啊!我能感动韦驮菩萨来护我的法,大约在这世界上,像我这种勇猛精进的修道人,很少了吧?”于是就问韦驮菩萨:“韦驮菩萨!在这个世界上,像我这么样子用功修行的人有多少?”韦驮菩萨说:“哦!像你这么样子用功修行的人,有牛毛那么多!你生出这种贡高的心,我八万大劫内也不护你的法了!”说完之后,拿着宝杵,踊身虚空走了。

高峰妙禅师在这时候,生出一种后悔的心:“韦驮菩萨来护我的法,我就生出这么一种骄傲的心。这是不对的!”于是痛哭流涕,生一种惭愧心、忏悔心。哭了很久的时间,他又生出志气来:“哦!韦驮菩萨护法我,我修行;以前我不知道他护法我,我也一样修行啊!现在他护不护法我,我都还应该修行!”于是又打起精神来坐禅。

坐坐,又忍不住睡觉了;他又从山边,冲到山涧下了!心想:“啊!这回一定没指望了!这生命完了!”这个时候,又有护法善神把他从半空中托住,送到上边。他又问说:“这次是谁护我法?谁来救我呢?”救他这位菩萨就回答:“还是护法韦驮!”高峰妙禅师一听,就说:“嗨!老韦!你不是说八万大劫都不护我的法?为什么现在又来救我?”韦驮菩萨说:“因为你一哭,生的忏悔心很真,所以已经超过八万大劫的时间了!既然超过八万大劫的时间,我应该来护法你!”由这个可以知道,一念的忏悔,可以超过八万大劫。

我们这部经为什么叫《妙法莲华经》呢?就因为它太妙了、不可思议!这种境界,你没法子看!好像我们有一种电影,用特别眼镜一看,很远的地方,就好像在眼前似的。由这个证明,这“一念五十个小劫”,或者“超过八万大劫”,也就和你有个特别眼镜一样的。所以就有五十小劫这么长,长也可以变短,短又可以变长。这个“时间”没有一定的。

本来按照“俗谛”这世间法来讲,什么都是有的;若按“真谛”来讲,什么都是空的,不是常住不坏的。所以这时间,也没有过去、也没有现在、也没有未来,所谓“过去心不可得,现在心不可得,未来心不可得”;既然三心不可得,这个“时间”也是没有了。

所以释迦牟尼佛在这五十小劫里,静默不语。及诸四众,亦皆默然,五十小劫:这些个比丘、比丘尼、优波塞、优波夷,在这五十个小劫,也都不语。佛神力故,令诸大众谓如半日:因为佛的神通力量缘故,令大众觉得好像只有半日的时间。虽然半日,可是已经超过五十个小劫。

尔时,四众亦以佛神力故,见诸菩萨,遍满无量百千万亿国土虚空:当尔之时,这比丘、比丘尼、优波塞、优波夷四众,也都藉着佛神通力量的缘故,看见从地涌出的这些诸大菩萨有多少呢?遍满无量百千万亿国土的虚空;究竟是多少?没有人能知道的。

现在讲讲这“时间”的问题。我们所看见这个天,叫“四王天”。四王天一昼夜的时间,等于我们人间的五十年;忉利天的一昼夜,就是人间的一百年。这四王天的天人寿命是五百年,忉利天的天人寿命就一千年。

你算算这五百年,它的一昼夜,就是人间五十年;它这五百年是人间多少年呢?以前说过摩诃迦旃延尊者。外道问他:“我不相信人会有来生。若有来生,怎么没有看见死的人回来给送个信?”尊者就答覆说:“好像人犯了罪,被关到监狱里;他想回家送信去,可不可以呢?”外道一想,这也有道理,又问:“到地狱的人不回来,就算他犯罪了,不自由了,可以!那么生到天上的人,怎么也没有看见回来给送个信呢?”

这位尊者就答覆他说:“天上一昼夜就是人间五十年,两昼夜就是一百年了!他到天上去,第一天要休息休息;第二天,他要收拾收拾地方,把睡觉的床放好了,把这一些个家私、furniture 也都陈设好了,第二天这有工要做。第三天,他想给你送回一个信来,你已经死了;因为三天他回来的时候,就一百五十年了,你怎么可以看得见呢?”这外道也没有话讲了。

所以,我们人间和天上的时间是不同的。我们人间一昼夜,是地狱五百年。你想一想:我们人间的一昼夜,就是地狱五百年,所以这个时间不同的。你不要执着这个时间了,这时间本来是空的!在人来说有时间,在时间本身,根本没有一个什么叫“时间”。当体即空,它没有一个自性、没有个本体,你又何必执着它一定是一个什么时间呢?

G2.上首问讯

是菩萨众中,有四导师,一名上行,二名无边行,三名净行,四名安立行。是四菩萨,于其众中,最为上首、唱导之师;在大众前,各共合掌,观释迦牟尼佛,而问讯言:世尊!少病少恼,安乐行不?所应度者,受教易不?不令世尊生疲劳耶?尔时,四大菩萨而说偈言:

世尊安乐 少病少恼
教化众生 得无疲倦
又诸众生 受化易不
不令世尊 生疲劳耶

是菩萨众中,有四导师:在这无量无数无边百千万亿国土虚空,都充满了菩萨摩诃萨的里边,有四位做这些个菩萨的导师。怎么叫“导师”呢?导者,是引导,就是做众生的领袖,做众菩萨中的领袖;一切菩萨都跟着他学,为众菩萨的大导师,也就好像众菩萨中的上座。

这四大导师之中,一名上行:其中第一位叫“上行”;这位菩萨修行的行门最上,没有比他再高上的。二名无边行:第二位导师的名字叫“无边行”;这位菩萨所修的行门,有无量无边那么多。三名净行:第三位菩萨的名字叫“净行”,这位菩萨修的是清净行。四名安立行:第四个菩萨导师就叫“安立行”,他能安乐而建立这种行门。

是四菩萨,于其众中,最为上首、唱导之师:这四位导师菩萨,在无量百千万亿国土虚空里边的这一些个菩萨之中,是上座菩萨,为大众的首领、唱导之师。唱赞、并领导一切的事情。在大众前,各共合掌,观释迦牟尼佛:这四位导师菩萨,在大众的前面,各个都共同合起掌来,观瞻释迦牟尼佛,而问讯言:对释迦牟尼佛打个问讯,问候释迦牟尼佛安好。

世尊!少病少恼,安乐行不:大约世尊您现在没有病吧?也没有什么忧愁烦恼吧?对四种安乐行──身安乐行、心安乐行、意安乐行、愿安乐行,都很得到安乐了吧?所应度者,受教易不:所应该度化的这一些个众生,是很容易教化吧?这一些个众生不会有什么障碍吧?不令世尊生疲劳耶:不会使令世尊生一种很疲倦的感觉吧?众生易度,世尊一定就感觉很欢喜的,就不会有疲劳的情形了!

尔时,四大菩萨而说偈言:当尔之时,四大菩萨又用偈颂来赞叹释迦牟尼佛,问候释迦牟尼佛。

世尊安乐,少病少恼,教化众生,得无疲倦:世尊!您是很安乐的,一定会没有病、也没有烦恼吧!所教化的这一切众生,一定得到没有疲倦这种的感觉吧!又诸众生,受化易不?不令世尊,生疲劳耶:又者,这所有教化的众生,他们很容易接受教化吧?不会很困难吧?不会有很疲倦的这种感觉吧?

G3.佛答安乐

尔时,世尊于菩萨大众中,而作是言:如是!如是!诸善男子!如来安乐,少病少恼。诸众生等,易可化度,无有疲劳。所以者何?是诸众生,世世已来,常受我化,亦于过去诸佛恭敬尊重,种诸善根。此诸众生,始见我身,闻我所说,即皆信受,入如来慧。除先修习学小乘者,如是之人,我今亦令得闻是经,入于佛慧。

尔时,世尊于菩萨大众中,而作是言:这三句,是阿难结集经藏的时候,加上的文法。当尔之时,就是四大菩萨导师说了偈颂之后。释迦牟尼世尊,在无量百千万亿国土的虚空都充满了这么多的菩萨大众之中,就说了。

如是!如是!诸善男子!如来安乐,少病少恼。诸众生等,易可化度,无有疲劳:是的!是的!你们各位善男子!你们问候我,是否都是合我的理想?啊!我很好!我很安乐的,没有病,也没有烦恼。所有的这一切的众生,都很容易化度的,他们都很听话的;所以我不觉得疲倦、或不快乐的感觉。所以者何:是什么原因呢?

是诸众生,世世已来,常受我化:因为所有的这一切众生,他们在生生世世中,一直到现在,常常得到我的教化;亦于过去诸佛恭敬尊重,种诸善根:他们不但受过我的教化,也在过去生中,于无量诸佛的面前,都恭敬,尊重、称赞、供养,种下无量无边那么多的善根。

此诸众生,始见我身,闻我所说,即皆信受:释迦牟尼佛又说,现在我所化的这一些个众生,他们一见着我这个佛身的时候,听我所说的藏教、通教、别教,立刻生出一种信心来;所以有证罗汉果的、证缘觉的、证得菩萨果的。入如来慧:他们有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,到十地,乃至等觉,证得这五十一位法身大士的果位,然后入到佛的智慧,证得妙觉的果位。

除先修习学小乘者,如是之人,我今亦令得闻是经,入于佛慧:那么得到佛慧、入如来慧的,可是要除去先修习学小乘的人;他们不在这个数目里头。他们学小乘的、学这二乘法(四谛法或十二因缘法)的,现在我令他们听见这部《妙法莲华经》,令他们回小向大,发菩提心,行菩萨道,也能得到如来这种的佛智、佛慧。

G4.偈颂随喜

尔时,诸大菩萨而说偈言:

善哉善哉 大雄世尊
诸众生等 易可化度
能问诸佛 甚深智慧
闻已信行 我等随喜

尔时,诸大菩萨而说偈言:释迦牟尼佛讲过这个话之后,各位大菩萨又用偈颂来赞叹释迦牟尼佛。善哉!善哉!大雄世尊!诸众生等,易可化度:太好了!太好了!佛是世出世的大英雄、世尊!这所有应该教化的一切众生等,都很容易就受到佛的教化了。能问诸佛甚深智慧,闻已信行,我等随喜:他们都能恭听诸佛甚深的这种智慧,听闻之后,又能信受奉行、依法修行。我等所有的这些个大菩萨,也能随喜这种的功德,也愿意信受奉行,依照佛的教化来修行。

G5.如来述叹

于时,世尊赞叹上首诸大菩萨:善哉!善哉!善男子!汝等能于如来发随喜心。

于时,世尊赞叹上首诸大菩萨:就在各大菩萨以偈赞叹释迦牟尼世尊的时候,因为菩萨赞于佛,所以世尊也赞叹上首诸大菩萨。

善哉!善哉!善男子!汝等能于如来发随喜心:释迦牟尼就说,喔!你们这些个大菩萨最好啰!是最好的大菩萨!为什么我赞叹你们呢?你们这各位善男子,能够在如来的面前,发随喜心,来赞叹佛所说的《妙法莲华经》,又能来到这法会聆听《妙法莲华经》。

@@@@@@

D2.弥勒疑问(分二)
E1.此土菩萨疑 E2.他土菩萨疑 E1(分二)
F1.长行疑念 F2.偈颂正问
今F1

尔时,弥勒菩萨及八千恒河沙诸菩萨众,皆作是念:我等从昔已来,不见不闻如是大菩萨摩诃萨众,从地涌出,住世尊前,合掌供养,问讯如来。时弥勒菩萨摩诃萨,知八千恒河沙诸菩萨等心之所念,并欲自决所疑,合掌向佛,以偈问曰:

尔时,弥勒菩萨及八千恒河沙诸菩萨众:菩萨赞叹佛可以,但是佛不可以随便赞叹菩萨;因为一赞叹,这些无量无边的大菩萨和弥勒菩萨就打了妄想了,生出一种怀疑的心来。什么怀疑心呢?弥勒菩萨,是梵语,翻译为无能胜,没有可以胜得了他的。还有八千恒河沙这么多的菩萨众,皆作是念:很奇怪的,他们一齐就打了妄想,作了这种念。

我等从昔已来,不见不闻如是大菩萨摩诃萨众:我们这么多的大菩萨,从以前到现在,也没有看见这么多的菩萨,也没有听说过有这么多的菩萨;这些个大菩萨摩诃萨众,是从哪儿来的?这么多的菩萨,怎么我们一个也不认识呢?因为弥勒菩萨各处飞、各处走──他是一个法身大士,所以游诸国土,什么地方他都到过;但是没有碰见那么多的大菩萨,所以他就觉得很奇怪了!这么多的大菩萨,他们心中就作这种的念:怎么我们跟佛这么久,从来没见过这么多的大菩萨呢?从地涌出,住世尊前,合掌供养,问讯如来:他们从地里边涌出来,在世尊的面前,合起掌来供养世尊,又这么样问候:“如来少病少恼,众生易度否?安乐行否?”怎么和如来这么样亲密呢?为什么我们以前没见过他们?他们认识佛,我们怎么不认识这些个菩萨呢?就生出一种怀疑心来。

时弥勒菩萨摩诃萨,知八千恒河沙诸菩萨等心之所念:在这个时候,弥勒菩萨这位大菩萨,因为他已经得到五眼六通,所以知道这八千恒河沙那么多的菩萨,心中所念的、所怀疑的;就是他自己,也不明白。并欲自决所疑,合掌向佛,以偈问曰:并且他自己也想要明白所怀疑的。所以合起掌来对着佛,用偈颂来向佛请问什么原因。

F2.偈颂正问(分四)
G1.问来处来缘 G2.叙眷属数量 G3.问师法是谁 G4.结请决疑
今G1

无量千万亿 大众诸菩萨
昔所未曾见 愿两足尊说
是从何所来 以何因缘集
巨身大神通 智慧叵思议
其志念坚固 有大忍辱力
众生所乐见 为从何所来

无量千万亿,大众诸菩萨,昔所未曾见,愿两足尊说:这么多的大菩萨,究竟是多少呢?千亿、万亿、千万亿?这么多的菩萨,太多了!虽然这么多,我在以前到过很多地方,可是一个也没有遇着过。我们现在愿意福足、慧足,这两足尊的如来,为我们说一说这种因缘。

是从何所来?以何因缘集:他们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?现在他们到这儿来,是以什么因、什么缘,集会到这个地方呢?巨身大神通,智慧叵思议:他们身体都现出这么大、这么高,那么神通也一定不小啰?一定有大神通,可能比我们目犍连尊者还大得多。他们神通也大、智慧也大,所以我们想像不到了,不可以心思、不可以言议。

其志念坚固,有大忍辱力:这些大菩萨,他们的志愿、他们的念力,一定是非常坚固!他们的戒、定、慧,这三无漏学,一定是坚固无比。他们有大布施力,有大戒力,有大忍辱力,有大精进力,有大禅定力,有大般若力。众生所乐见,为从何所来:众生都欢喜见到他们,谁都欢喜听他们说法,但是我们不知道他们究竟从什么地方来的呢?请世尊给我们说一说。我们统统都想要听这种因缘,我们都欢喜听,不会睡觉的!

我要问你们,辩倒外道的是哪一位尊者?(弟子:摩诃迦旃延尊者。)这回大家都记着了。要记得:“舍智目通说法那,须空旃义迦头陀,那律天眼婆离戒,庆喜多闻密行罗。”你记着这个,就差不多了,这十大弟子各有所长。

G2.叙眷属数量

一一诸菩萨 所将诸眷属
其数无有量 如恒河沙等
或有大菩萨 将六万恒沙
如是诸大众 一心求佛道
是诸大师等 六万恒河沙
俱来供养佛 及护持是经

一一诸菩萨,所将诸眷属,其数无有量:弥勒菩萨请问于佛,说是从地涌出这些菩萨,他一个也不认识。这所有每一位菩萨所带来的眷属,也就是他的弟子,有无量无边那么多。有多少呢?如恒河沙等:好像佛在印度说法时,那个恒河的沙那么多。

或有大菩萨,将六万恒沙:或者其中有一位大菩萨,带领着六万恒河沙数那么多的弟子,如是诸大众,一心求佛道:他所带来这么多的大众,都是一心求成佛道的。是诸大师等,六万恒河沙:所有这些个大菩萨、大法师,有六万恒河沙那么多,俱来供养佛,及护持是经:同时一起来到佛前,供养于佛,又发愿来护持《妙法莲华经》。

将五万恒沙 其数过于是
四万及三万 二万至一万
一千一百等 乃至一恒沙
半及三四分 亿万分之一
千万那由他 万亿诸弟子
乃至于半亿 其数复过上
百万至一万 一千及一百
五十与一十 乃至三二一

将五万恒沙,其数过于是:或者有位大菩萨,带领着五万恒河沙那么多的弟子。或者有位大菩萨,领着有比五万恒河沙更多一点的,或者有比五万恒河沙又少一点的弟子。四万及三万,二万至一万:或者带领着四万恒河沙数的徒弟,或者带着三万恒河沙数的徒弟,或者又带着二万恒河沙数的弟子,乃至一万恒河沙数的弟子。

一千一百等,乃至一恒沙,半及三四分,亿万分之一:或者带着一千个恒河沙的弟子,或者带着一百个恒河沙的弟子,乃至于带着一个恒河沙的弟子,或者带着半恒河沙的弟子,或者带着三分之一,四分之一恒河沙,这么多的弟子,或者乃至于恒河沙分成亿万分之一分的弟子。

千万那由他,万亿诸弟子:或者带着千万那由他分之一,这所有万亿这么多的徒弟。乃至于半亿,其数复过上:或者半亿的弟子,或者也有的多一点,或者有少一点的。

百万至一万,一千及一百:或者一百万,或者一万,或者一千,或者到一百。五十与一十,乃至三二一:或者带着五十个弟子,或者有带着十个弟子的,乃至于有带三个弟子的,又有带两个弟子,又有带一个弟子的。

单己无眷属 乐于独处者
俱来至佛所 其数转过上
如是诸大众 若人行筹数
过于恒沙劫 犹不能尽知

单己无眷属,乐于独处者:或者有的菩萨,自己一个人来的。为什么?因为他就欢喜愿意一个人,不愿意收徒弟,怕徒弟不听话,有很多的麻烦;他愿意自己单独的修行。可是现在呢?俱来至佛所,其数转过上:现在都来到释迦牟尼佛法会这儿来了,这个数目,简直没法子一定知道是多少的!如是诸大众,若人行筹数,过于恒沙劫,犹不能尽知:像这样,这么多的大众菩萨,假设有人用筹数算──就好像用算盘子来算一算它,就算到恒河沙那么长的时间,那么多的大劫,也不能完全知道这个数目。

G3.问师法是谁

是诸大威德 精进菩萨众
谁为其说法 教化而成就
从谁初发心 称扬何佛法
受持行谁经 修习何佛道

是诸大威德,精进菩萨众:这一些个有大威德的菩萨,他们所修的是精进的行门;因为很精进,所以才有这种的大威德。谁为其说法,教化而成就:他们现在都成了大菩萨了,那么最初谁给他们说法呢?他们是跟谁学的佛法呢?我们都想要知道。是谁帮助他们成就的菩萨道业呢?是谁教化他们的呢?我们对于这一点,是有所怀疑。

从谁初发心:他们跟着哪一位法师最初发的心呢?是跟哪一位法师出家修道呢?是跟哪一位法师行六度万行呢?我们修道的人,最要紧这个“初发心”,你不要忘了它!你最初发心──为什么你发心研究佛法?为什么你研究佛法就要出家?出了家之后,你又应该怎么样去做去?所以这是最要紧的。不是糊里糊涂地学了一个糊涂佛法,然后糊涂出家,做了一个糊涂和尚,然后办了一些糊涂事,不是这样子!所以必须要精进,必须要不忘了初发心那一念。世界上有多少事情可以做,为什么你发心要出家呢?所以这“从谁初发心”,从哪一个法师,他跟着最初发心呢?称扬何佛法:他们所称扬赞叹的,是哪一位佛的佛法呢?是什么佛法呢?

受持行谁经:修持,是修行而受持。行谁经,照着哪一部经修行的呢?是依照藏教修行呢?还是依照通教修行的呢?还是依照别教修行的呢?是依照圆教修行的呢?他们依照哪一种教理来修行的呢?是根据哪一部经来修行的呢?是不是依照《法华经》修行的呢?还是依照《楞严经》修行的呢?还是依照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那种无尽无尽的行门修行的呢?他们是修行净土法?还是修行禅宗?是修行密宗?是修行律宗?或者修行净土宗?或者是习学教宗?禅、教、律、密、净,这五宗,他们是从哪一宗入手呢?修习何佛道:他们所修习的,是哪一种的佛道?是持戒,还是忍辱?或者他们是修行布施?是修行精进?是修行禅定?是修行般若?这都是我们不明白的事情。

G4.结请决疑

如是诸菩萨 神通大智力
四方地震裂 皆从中涌出
世尊我昔来 未曾见是事
愿说其所从 国土之名号
我常游诸国 未曾见是众
我于此众中 乃不识一人
忽然从地出 愿说其因缘

如是诸菩萨,神通大智力:像这么多的菩萨,数也数不过来,也不知道多少数目,他们的神通也大,智力也大。智慧的力量大,所以神通也就大;神通大,智慧也就大。四方地震裂,皆从中涌出:因为他们神通大,智慧的力量也大,所以把东、西、南、北这四方的大地,都震裂开了。他们从地里边,好像水泉似的,就都涌出来了。

世尊我昔来,未曾见是事:世尊!我从往昔以来,虽然我见过很多不可思议的境界,可是这种境界,我从来就没见过。你看!弥勒菩萨都没见过这种的境界!愿说其所从:我愿世尊大发慈悲,说一说这些菩萨是从什么地方来的?国土之名号:是在哪一个国土里边?那国土又叫什么名号呢?虽然我现在也是个菩萨,但是我并不知道呢?

我常游诸国,未曾见是众:这弥勒菩萨又说,我常游历世界所有的国家去。难怪美国人这么欢喜旅行,“菩萨”都要旅行的!我虽然常到各国去游玩、去旅行,各处都去过;可是我没有见过这一些个菩萨!我于此众中,乃不识一人:我在这些菩萨之中,我一个也不认识。忽然从地出:他们忽然间,从地涌出来了。愿说其因缘:这回这个事情我很糊涂了。弥勒菩萨都糊涂了,因为他不知道;不知道,就是糊涂。我虽然糊涂,现在我愿意不糊涂了,我愿请求世尊说一说这些菩萨的因缘,我想世尊是最慈悲的,一定会告诉我的!

今此之大会 无量百千亿
是诸菩萨等 皆欲知此事
是诸菩萨众 本末之因缘
无量德世尊 惟愿决众疑

今此之大会,无量百千亿,是诸菩萨等,皆欲知此事:现在这大会中,不是我弥勒菩萨怀疑这个问题,而是有无量百千亿这么多的菩萨,他们和我的心是一样的。想要知道这件事,所以我现在来作代表,请问世尊。

是诸菩萨众,本末之因缘:现在从地涌出这些菩萨众,他们一开始的本迹──远因、近因,到底是怎么一个来历?或者到最后这种因缘是怎么样?我们大家都想知道。无量德世尊,惟愿决众疑:世尊!您是有无量的福、无量的慧、无量的德啊!所以,现在我只希望,就是愿您为这些大众来解决他们的怀疑,令大众都明白这种的因缘。

E2.他土菩萨疑

尔时,释迦牟尼分身诸佛,从无量千万亿他方国土来者,在于八方诸宝树下,师子座上,结跏趺坐。其佛侍者,各各见是菩萨大众,于三千大千世界四方,从地涌出,住于虚空,各白其佛言:世尊!此诸无量无边阿僧祇菩萨大众,从何所来?

前面这个偈颂,是弥勒菩萨生了一种怀疑。现在,释迦牟尼佛分身诸佛所带来的侍者──也就是带来的徒弟,他们见着这种稀有的境界、见着这么多的大菩萨来了,他们也都打了妄想了、也都生出怀疑来了!啊!从什么地方来了这么多菩萨?今天怎么来了这么多菩萨?这是从哪里来的呢?所以都生出怀疑来了。

尔时,释迦牟尼分身诸佛,从无量千万亿他方国土来者:当尔之时,释迦牟尼佛分身到无量无数国土的诸佛,从很多很多、没有数量那么多的千万亿他方国土,到这儿来的这些诸佛,在于八方诸宝树下,师子座上,结跏趺坐:在八方(四方和四隅。四方:东、南、西、北;四隅:东南、西南、东北、西北)所有宝树下的师子座上,都结着跏趺坐。跏趺坐,是佛教里最尊、最贵的坐法。你们学佛法,都应该先学会这个跏趺坐。

其佛侍者,各各见是菩萨大众,于三千大千世界四方,从地涌出,住于虚空:每位佛的侍者,都看见这一些大菩萨,于三千大千世界的四方,从地涌出来,住在虚空;因为多宝佛塔、多宝如来和释迦牟尼佛都在虚空,所以这些大菩萨也上不着天,下不落地,就站在虚空那个地方。各白其佛言:这一些个侍者,对他们所跟着来的佛说:

世尊!此诸无量无边阿僧祇菩萨大众,从何所来:这个“世尊”,不是释迦牟尼佛,是释迦牟尼佛分身那些个世尊。阿僧祇,也就是无量数;这一些个无量无边的无量数菩萨大众,现在他们是从哪个地方来的?怎么以前我们都没有和他们见过面?

尔时,诸佛各告侍者:诸善男子!且待须臾,有菩萨摩诃萨,名曰弥勒,释迦牟尼佛之所授记,次后作佛,已问斯事,佛今答之,汝等自当因是得闻。

尔时,诸佛各告侍者:当尔之时,释迦牟尼佛分身这些个诸佛,就告诉他们所带来的徒弟说,诸善男子!且待须臾:你们这些个好孩子啊!你不要吵! Please quiet!(安静!)No make too much noise!(不要喧哗!)你等一等!你不要着急嘛!

有菩萨摩诃萨,名曰弥勒:已经有一位大菩萨,他的名字叫弥勒,他已经问释迦牟尼佛了!释迦牟尼佛之所授记,次后作佛:这一位弥勒菩萨,是释迦牟尼佛已经给他授的记莂号,当来下生为弥勒尊佛。

这“弥勒佛成佛”,在中国就有一些外道,这个就说:“我就是弥勒佛来啦!你认识我吗?”那个就说:“我是真的弥勒佛啊!”另外一个又说:“我才是真的呢!”就这样子,你也传一个道、他也传一个道,各传各教;又是收缘、又是结果,很多很多的。在中国,很多假弥勒菩萨,他说他是弥勒菩萨来的;其实弥勒菩萨下生还早呢!弥勒菩萨要当来──当来,在什么时候来呢?

人的寿命,一百年减去一岁,身量的高度,减去一寸;等减到人寿十岁上,然后再增加,也是一百年增加一岁,身量高度增加一寸。因为现在人寿命和身量高度,每一百年减去一寸;等将来人寿十岁那时候,人就像狗那么高,都长得不高,到十岁就死了。你算算!不过因为我们人也都活不到一百年,所以一百年之后的人,我们也不知道多高了!但是这是普通来平均,不是单说某一个人;单单一个不算,这是整个人类来算!等人寿命减到十岁上,那时候再增,也是一百年增一岁,身量高度增一寸,增到八万四千岁;然后再减,减到八万岁,那时候,弥勒菩萨才出世呢!所以现在这一些个假的,说他是弥勒菩萨,这是错误的!不过又要知道,你若和弥勒菩萨有缘,弥勒菩萨现在也可以来教化你、来度你;也没有定法。

已问斯事,佛今答之,汝等自当因是得闻:弥勒菩萨已经向佛请问这个事情啦!释迦牟尼佛现在正答覆他这个问题呢!因为弥勒菩萨所问,你们大家也就都明白了嘛!

@@@@@@

D3.如来详答(分二)
E1.诫听 E2.正答 E1(分二)
F1.长行 F2.偈颂
今F1

尔时,释迦牟尼佛告弥勒菩萨:善哉!善哉!阿逸多!乃能问佛如是大事。汝等当共一心,被精进铠,发坚固意,如来今欲显发宣示诸佛智慧,诸佛自在神通之力,诸佛师子奋迅之力,诸佛威猛大势之力。

十方诸佛所带来这一些个侍者、这一些个菩萨,也都有所怀疑,就各问他随着来的这一位佛;说是这些大菩萨是从什么地方来的?怎么我们也都不认识?所以他们所侍奉的佛就说:“你不要着急!你听着,有个弥勒菩萨已经请问释迦牟尼佛世尊了。释迦牟尼佛世尊现在就要答覆他这个问题。你们各位都会因为这个问答,就明白这个因缘了!”

尔时,释迦牟尼佛告弥勒菩萨:在这个时候,释迦牟尼世尊就告诉弥勒菩萨说,善哉!善哉!阿逸多!乃能问佛如是大事:善哉!善哉!阿逸多!你能问佛这样的大事。这个“善哉、善哉”,有两种的意思。上一个“善哉”,说“你问得最好”;为什么?你能明白佛的心,你这一问,是“上契佛心”。下边这一个“善哉”,说“你现在问得最好”;这是“下契群念”,这个“念”也就是众生的心。所以说了两个“善哉”。

为什么又说这事是“大事”呢?因为这是“开迹显本,开近显远”的法门。迹,是踪迹,在以前的、过去的事情;显本,显本来这个样子、显本生的事情。开近,把这个近的开了;显远,显出远的事情来。这个法门,在过去从来就没有说过。在华严时,也没有说过这种法门;在阿含时、方等时、般若时,也没有说过这种法门;唯独在现在法华时,才说这种法门,说这部《法华经》──这是“开近显远”,微妙不可思议的法门。因为以前从来没有显明的说过,所以现在叫一个“大事”,这是个大事!又者,这个“大事”,不是性德,是修德──修行的德行;修行德行,得到这果位,是非常深远的。“性德平等”,这是在理趣说的;这是“事”,不是“理”,所以叫“大事”。

汝等当共一心:释迦牟尼又说,你们这些个在法会大众,都要一心,不要有散乱心。这个“当”字,是诫儆之辞,就是诫不要有散乱的心。心不要散乱!你要一心听我讲的法!披精进铠,发坚固意:你要穿上精进的铠;精进,是不懒惰。就是诫止不要懒惰,向前精进!要生出这一种不退的意志来,要没有退心。

因为如来这个真实的智慧,是在久远劫已经成就了,所以才能权现教化众生──为实施权,用权巧方便的法门,来教化众生。这种教化众生的功能,是在过去世教化众生,现在世也教化众生,这叫“化穷三世,益物十方”。化是教化,穷是穷尽,益是利益,物就是一切物。这十方三世,佛都教化;这种的境界,不是等觉以下的菩萨所可明白的,所以叫不可思议。

又者,佛因为弥勒菩萨而来诫劝大众;诫,就是儆诫,叫你不要那么做。儆诫大众都要共一心,不要散乱心;披精进铠,不要懈怠;发坚固意,不要退!叫法会的大众,都要有这种的思想。

如来今欲显发宣示诸佛智慧:释迦牟尼佛说,如来现在想要宣说、指示诸佛的智慧。什么是诸佛的智慧?这《法华经》就是诸佛的智慧,也就是成就佛道的智慧。你若想知道诸佛的智慧,就研究《法华经》;你能研究《法华经》,才能得到诸佛的智慧。诸佛自在神通之力:又想要宣说、指示诸佛的自在神通力。诸佛的自在力,就是涅槃四德的“我德”;神通,就是“乐德”。

又示诸佛师子奋迅之力:如来也愿意宣说、指示诸佛师子奋迅的力量。什么是师子奋迅的力量呢?就是常乐我净的“净德”;因为师子奋迅能除垢,除去垢了,所以就是净德。诸佛威猛大势之力:释迦牟尼佛也愿意宣说、指示诸佛威德而勇猛的大势力;大威猛的大势力,就是个“常德”。因为这四德圆满了,所以能在过去世、现在世、未来世,对于一切众生有力量、有益处;有益处,称之为“力”。

这个大神通自在,这就是入究竟的慈悲室;师子奋迅这个力量,这就是究竟的一个法空座;威猛大势力,这是一个究竟的忍辱衣。所以这也就是“入如来室,坐如来座,着如来衣”的境界。

F2.重颂

尔时,世尊欲重宣此义,而说偈言:

当精进一心 我欲说此事
勿得有疑悔 佛智叵思议
汝今出信力 住于忍善中
昔所未闻法 今皆当得闻
我今安慰汝 勿得怀疑惧
佛无不实语 智慧不可量
所得第一法 甚深叵分别
如是今当说 汝等一心听

尔时,世尊欲重宣此义,而说偈言:在这个时候,这释迦牟尼佛说完前边的长行之后,愿意再详细说一说这种道理,而用偈颂的言语给讲一讲。

当精进一心,我欲说此事:释迦牟尼佛说,你们在法会中的大众,以及从十方来的大菩萨和弥勒菩萨,你们都应该勇猛精进,专一其心,披精进铠,不要懈怠!不要生出一种散乱心来,听我告诉你们的这个法。我现在愿意把我出现于世这种大事因缘,明明白白的告诉你们。勿得有疑悔,佛智叵思议:你们不要生出一种怀疑而不相信的心理。十方诸佛和我释迦牟尼佛这个智慧,是不可心思、不可言议,一般的凡夫不能想像得到、不能明白的。

汝今出信力,住于忍善中:你们各位在会的大众,现在要拿出你们的信力来,你们应该存心住在这个忍辱波罗蜜中,修这种忍辱的善事,要存这种心。昔所未闻法,今皆当得闻:这种法,你们在以前没有听过,只有现在才听见这种的妙法。我先前说的法,都是方便权巧的法门,没有说这个实法给你们大家听;现在,我要把这种不可思议的妙法都给你们,你们都可以闻得到了。

我今安慰汝,勿得怀疑惧:我现在安慰你们各位,你们都要专一其心、精进,生一种坚固的心来听这个法,不要生出一种怀疑的心,也不要生出一种惊惧的心。佛无不实语,智慧不可量:佛所说的法,是真实不虚的。现在是讲“开权显实,开近显远”的法,这不可思议的妙法,我全说给你们听了!佛不会说不实在的话,你们都要生出一种信心;佛说的是实在的话。佛的智慧是不可称量的,没有法子可以说出佛的智慧是有多少。

所得第一法,甚深叵分别:佛所得第一的、成佛的妙法,这个太深了,很深、很深的,没有法子可以分别得出它有多深。如是今当说,汝等一心听:这种不可思议的妙法、不可分别的妙法,现在就是应该说的时候了!你们各位在法会中的这些菩萨,都应该专一其心,来听这种的妙法!

E2.正答(分二)
F1.略开显动执生疑 F2.广开显断疑生信 F1(分二)
G1.略开 G2.疑请 G1(分二)
H1.长行 H2.重颂 H1(分二)
I1.答所师 I2.答来处
今I1

尔时,世尊说此偈已,告弥勒菩萨:我今于此大众,宣告汝等。阿逸多!是诸大菩萨摩诃萨无量无数阿僧祇,从地涌出,汝等昔所未见者;我于是娑婆世界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,教化示导是诸菩萨,调伏其心,令发道意。

尔时,世尊说此偈已,告弥勒菩萨:在这个时候,释迦牟尼佛说完这个偈颂之后,告诉弥勒菩萨说,我今于此大众,宣告汝等:我现在于这个法会中,在大众面前,来告诉你们各位大菩萨!

阿逸多!是诸大菩萨摩诃萨无量无数阿僧祇,从地涌出,汝等昔所未见者:阿逸多!这些从地涌出的大菩萨摩诃萨,也不知道有多少数量,也不知道有多少个阿僧祇;阿僧祇是梵语,翻译为无量数。现在从地涌出来。你们各位在从来没见过这么多的菩萨,是吗?

我于是娑婆世界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:我在这个娑婆世界──就是这个堪忍的世界,也就是这个万恶充满、万苦交煎的世界。我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之后,教化示导是诸菩萨,调伏其心,令发道意:我教化、指示、接引领导他们这些个大菩萨。调伏其心,令他们心里有烦恼的,都没有烦恼了;有无明的,都没有无明了;有尘沙惑的,尘沙惑也消了;有见思惑的,见思惑也都消了。我把他们的烦恼调伏了,令他们统统都发修道的这种思想、令发行菩萨道的这种道意;这都是我过去教化所成就的。

I2.答来处

此诸菩萨,皆于是娑婆世界下,此界虚空中住;于诸经典,读诵通利,思惟分别,正忆念。阿逸多!是诸善男子等,不乐在众,多有所说,常乐静处,勤行精进,未曾休息;亦不依止人天而住。常乐深智,无有障碍,亦常乐于诸佛之法,一心精进,求无上慧。

此诸菩萨,皆于是娑婆世界下,此界虚空中住:现在从地涌出的这些菩萨,他们居住在娑婆世界的下边,在这个虚空中住着。这种境界,凡夫是无法知道的。你要是得五眼六通,你所见的虚空,就不是凡夫所见的虚空这样子。有种种的宫殿、种种的楼阁、种种的道场,都是在这虚空里头,都是七宝所庄严的。每一个宫殿、楼阁、道场里边,都有诸佛在那儿说法,都有诸大菩萨在那儿听法、修法,所以叫法界;遍满虚空,都是充满佛法的地方。

所以在我们娑婆世界的下边,十六万八千由旬虚空那个地方,就是现在从地涌出这些菩萨所居住之处;如果你没有得道、没有开道眼,就不知道这种境界。你开了道眼,你愿意念经,随处都有经;你愿意修法,随处都有法;你愿意行菩萨道,随处都可以行菩萨道;所以这是一种妙境界,不可思议的境界。

这些菩萨在虚空中住,于诸经典,读诵通利:他们对所有的佛经──《华严经》、《楞严经》、《地藏经》、《金刚经》,所有的大藏经的一切经典,他们都读诵。对着经本来念,这叫“读”;不要经的本子也能念,这叫“诵”。一个字也不会错,一句也不会错,一篇也不会忘,这叫“通利”。思惟分别:那么读熟了经典,不是就是这么背背念念就可以了,还要分别思惟经中的妙义、经中的道理。正忆念:也就是正是在那儿读诵《法华经》、读诵这大乘经典。这一些个菩萨,正在那儿,时时刻刻都念玆在玆的,不忘这个经典,总在那儿修习佛法、修习《妙法莲华经》的道理;所以这些个大菩萨,都是释迦牟尼佛在过去无量劫教化所成就的。

阿逸多!是诸善男子等,不乐在众,多有所说:释迦如来又叫一声阿逸多!这么多的大菩萨摩诃萨,这些善男子!他们不欢喜在这个有众多繁杂的地方。什么是众多繁杂的地方?就是“在三界”和“出三界”;三界,是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。这个界内、界外,有一种五阴;这个“五阴”,就谓之“众”,这就是“在众”。这些个菩萨,他都照见五蕴皆空了,所以这就叫“不乐在众”,他们五蕴已经都空了。他们既然超出三界了,也就了达“诸法本来无说”,本来没有所说;所以他们也就不乐在众多有所说。

常乐静处,勤行精进,未曾休息:他们常常愿意住在清净静处。什么是静处?静处,就是第一义谛。他们常常在第一义谛这个法,勤行精进;他们对第一义谛这种的道理、无说无言的这种的法门,都是精进的,一点都不懒惰,未曾休息。他们对于佛法勤行精进,什么时候也不休息;为法忘躯,为佛法把一切都忘了。亦不依止人天而住:他们也不在人间住,也不在天上住;住到什么地方呢?住到虚空里边。

常乐深智,无有障碍:他们所欢喜的,就是这种深远的大智大慧,没有一切的障碍。为什么没有障碍?就因为他有智慧。我们人为什么遇着事,看不破、放不下呢?就因为有障碍。障碍,有所知障、烦恼障、业障、报障。

所知障,“啊!我知道的比你多!”这就有一个障了;“我比你明白”,这也就是个障;这所知障最厉害了!烦恼障,因为它很明显的,所以人就容易明白。业障,这业障上来了,就不能由得自己,或者发神经病,或者有一种特别情形;这业障催着他,逼迫着他,有种种不如法的事情。报障,是受果报的这种障碍。

烦恼障、业障、报障,这都是障碍;最坏的就是这所知障。你若不知道,还没有障,你知道多了,反而生出障来了,生出一种贡高心来。好像没有学佛法的时候,没有障碍;学了几年佛法,“啊!我比你们知道得多!”这就生出一种障。本来学,是要学无障的,但是一学,反而学出障来了。无有障碍,这是什么障碍都没有了!所谓“无入而不自得焉”,无入,就是怎么样子都好、怎么样子都欢喜;自得,就是很高兴的。你不论有什么因缘,什么情形,他都很高兴的。

所以,亦常乐于诸佛之法,一心精进,求无上慧:也常常愿意修习诸佛这一切的佛法。他的心里边所想的,没有旁的,就是一个心;这一个心是做什么呢?一心一意对佛法精进──不懈怠,专一其心,而向前去精进,身也精进、心也精进。为什么要精进呢?就想要得到最上的、最高的、最究竟的这种佛的智慧。

@@@@@@

H2.重颂(分二)
I1.颂长行 I2.正略开显 I1(分二)
J1.颂答所师 J2.颂答来处
今J1

尔时,世尊欲重宣此义,而说偈言:

阿逸汝当知 是诸大菩萨
从无数劫来 修习佛智慧
悉是我所化 令发大道心
此等是我子

尔时,世尊欲重宣此义,而说偈言:当尔之时,释迦牟尼世尊恐怕众生不明白这种道理,或者没有听清楚,所以又用偈颂再把它说出来一遍。

释迦牟尼佛将前边长行的义理,用这个偈颂,答覆阿逸多的请问。阿逸汝当知:无能胜啊!你应该要知道。是诸大菩萨,从无数劫来,修习佛智慧:现在从地涌出这些大菩萨,他们从以前无数无数那么多的劫到现在,生生世世都是修习佛的智慧、求无上的佛慧。悉是我所化,令发大道心,此等是我子:你不是问他们是谁所教化的吗?他们从初发心,到现在成了大菩萨,都是我亲身教化的。我令他们发大菩提的道心,令他们发菩萨的道心,令他们发求无上佛道的道心;这一些个大菩萨都是我在往昔所教化出来的弟子。所以你看看!释迦牟尼佛他所教化这一些个菩萨弟子,今生佛说法,他们又从地涌出,来到法会随喜做影响众,影响大众发菩提心。

J2.颂答来处

依止是世界 常行头陀事
志乐于静处 舍大众愦闹
不乐多所说 如是诸子等
学习我道法 昼夜常精进
为求佛道故 在娑婆世界
下方空中住 志念力坚固
常勤求智慧 说种种妙法
其心无所畏

依止是世界,常行头陀事:他们依止在这个娑婆世界的下边虚空里头住着,常常地修习头陀的这种行门。有十二种的头陀行:着粪扫衣、但三衣、常乞食、次第乞、日中一食、节量食、过午不饮浆、住阿兰若、树下坐、露地坐、冢间坐、常坐不卧。

这一些个大菩萨,都是依照这个头陀的法门去修行。志乐于静处,舍大众愦闹:他们的志趣,欢喜住在清静的地方,舍弃人多的地方。这闹市很烦杂的、很吵闹的,很多的声音,不清净;他们把这个不清静的地方舍去了,也就是把这见思的烦恼、尘沙的烦恼、无明的烦恼都舍去了。不乐多所说:他们常常不愿意讲话。不是一天、两天、三天、五天不讲话,或者一个星期不讲话,然后一讲就没完,不是的。

如是诸子等,学习我道法,昼夜常精进,为求佛道故:像这么多佛的弟子,为什么他们这样子呢?就因为他们修习我所教修行的这个道、这一些个佛法。他们依教奉行,释迦牟尼佛怎么样教他们,他们就怎么样修行。他们修行,昼也精进、夜也精进,身精进、心也精进。好像坐禅,就是常常坐禅;拜佛,他们也常常拜佛;念佛,也常常念佛,昼夜六时都来念佛,所以这是“昼夜六时常精进”。他们精进,因为他们想要求佛道的缘故,所以也就是依照佛教他们的方法来修行,时时刻刻都精进于这一切的佛法。

好像“多贪的众生不净观”,多贪,就有贪欲。有贪财、贪色、贪名、贪利这一些个问题,就要修行不净观。多数的人,都是贪这个欲,认为欲望是最重要的;所以就要修行不净观,就要观察:啊!所有的众生再美丽,不过都是一个臭皮囊,也都是一个带着肉的骨头。你把这皮割破了一个地方,就要流血,时间久了,就化脓;并且九孔常流不净,这个臭皮囊,没有什么可贪恋的。

“多瞋众生慈悲观”,你好发脾气,就要修慈悲观。对任何人也不发脾气,看一切众生都如我的子女一样;生出一种慈悲心。

“愚痴众生因缘观”,愚痴众生修这个因缘法;修观假、观空、观中,观一切因缘。

昨天,有位法师说“舍利弗修这个因缘观”,又说“愚痴的众生,修因缘观”。现在我们要补充一句,舍利弗尊者并不是愚痴人,那么他为什么修这个因缘观呢?因为这种法门,对他很相应的;虽然他是一个有智慧的人,也一样修因缘观。并不是只有愚痴众生,才修因缘观的。又像“多贪众生,修不净观”,若不贪的众生,就不可以修不净观了吧?不是的。你不贪,也可以修不净观,那对你更好!说“愚痴的人修因缘观”,可以开悟。有智慧的人,你若修因缘观,开悟开得更快!所以没有一定的法。

“多障众生念佛观”,你做旁的都有障碍,那么你就念佛。念佛什么事也不费,也不用打坐、也不用观空、也不用观假、也不用观中;什么都不要,你就是念佛──南无阿弥陀佛⋯⋯,这么一念,就成功了!

“多散众生数息观”,数息观,就是由第一开始数,或者数呼吸。或者数呼气、或者数吸气,都可以的;你数呼气、就不要数吸气,数吸气、就不要数呼气。“呼──吸──”吸,是向里边吸气;呼,是向外边吐气。“呼──吸──”由第一口,数到第十口;然后再从第一上开始,还是到第十上,这叫数息观。你要是晚间睡不着觉、打妄想,最好修数息观;你一数,这一吸一吸的,就呼呼睡着了,很妙的!因为你这一吸,就不打妄想了,就很快睡着了。你为什么睡不着?就因为打妄想。不过数息观,也要修习的时间长了,自然就会入手了。

在娑婆世界,下方空中住:这些从地涌出的菩萨,在这个娑婆世界的下方空中住。志念力坚固,常勤求智慧:他们不懒惰、也不退,心也不乱,就专一其心来修行;他们披精进铠来修行、发坚固的意来修行,永远都没有退心的。不是像我们人,今天修行用功,明天不用了。没有的!除非他不修,若修什么法,是永远都不向后退的,常常很勤求佛的智慧。说种种妙法,其心无所畏:给众生说种种的妙法,他们是无所畏惧的;说法,现师子吼,所以心无所畏惧。

I2.正略开显

我于伽耶城 菩提树下坐
得成最正觉 转无上法轮
尔乃教化之 令初发道心
今皆住不退 悉当得成佛
我今说实语 汝等一心信
我从久远来 教化是等众

我于伽耶城:释迦牟尼佛说,我在摩竭提国的伽耶城。伽耶是梵语,翻译为山城,祇桓精舍就离这儿有五里路。菩提树下坐,得成最正觉:我在伽耶城外边的菩提树下打坐。在一开始打坐的时候,释迦牟尼佛就发愿:“我坐到这菩提树下,如果我不开悟,我不起于座”。这不起于座,就是不到旁的地方去,只在这菩提树下来打坐。在这菩提树下,坐了七七四十九天;在第四十九天的晚间,夜睹明星而悟道,在这时候成佛。

怎么叫“成佛”呢?成佛是不是和众生就不一样呢?不是的。成佛也还是和众生一样的;佛也是众生,众生也是佛。不过,佛是已成的佛,众生是没成的佛。释迦牟尼佛看见明星而开悟,就叹息,叹息什么呢?“奇哉!奇哉!奇哉!一切众生,皆有如来智慧德相。但以妄想执着,未能证得。”释迦牟尼佛说了三个“奇哉”,这叫“三叹奇哉”。说太奇妙了,奇妙什么呢?所有的众生,他们都有成佛的种子,有成佛这种智慧,有成佛的这种德行,这种的机会。为什么他们没有成佛呢?就因为有妄想,因为有执着。它在前面这儿障碍住了,就好像什么呢?就好像我们人走路;这个路本来是应该通达无碍的,现在路中间有一道墙,把路给挡上,不能往前走了。

举一个例子,就好像德国柏林那地方就有一道墙;东德的人也不能到西德去,西德的人也不可以到东德来,这就有一道障碍物在那个地方障着。我们人没有成佛,这个障碍物是什么?就是这个妄想,就是这个执着!你一有了妄想、执着,佛的智慧就不能开了。所以你就没能成佛。

释迦牟尼佛是怎么成的佛呢?他就是把一切的妄想、执着都放下了。你看!最初他在皇宫里,那种享受是很丰富的,将来就做皇帝,还可以做转轮圣王;那么他把这些都放下,皇帝也不做了,转轮圣王也不做了,把美貌的太太也放下了,把江山也都放下了!他看“生老病死苦”,这是太麻烦的事情;所以他就决定出家修道,要了生死。因为他把执着和妄想都放下了,所以坐到菩提树下那个地方,四十九天就开悟了。

我常给你们讲“坚、诚、恒”这三个字;我们没有长远心、没有恒心,不能放下执着和妄想,所以到现在还没有成佛。你想不想成佛?你若想成佛,就赶快把你的妄想、执着放下,就可以了!

佛在菩提树下,得成无上正等正觉──没有再比这高上的正等正觉;正等、正觉、无上,这就是佛的果位。证了佛果了,转无上法轮:最初转四谛法轮,之后又转十二因缘的法轮,以后又转六度万行的法轮。

最初转大华严法轮,一看,这一般人不能接受这种的大法;所以转阿含的法轮,然后转方等的法轮,然后又转般若的法轮;最后才转这法华的法轮,这叫妙法轮。转法华,是佛的本怀;他本来的意思,就想说《法华》;不过看众生的根机没有成熟,时候还没有到,所以就先转阿含、方等、般若,以后才转法华。这转法华的时候,时候成就了,所以才转无上法轮。

尔乃教化之,令初发道心:在这个时候,我才教化这一切的大菩萨,令他们都发这无上的菩提道心。今皆住不退,悉当得成佛:这些无量这么多的菩萨,现在都住到位不退、念不退、行不退,这三不退上了,他们完全都应当证得成佛的果位。

我今说实语,汝等一心信:以前,我对你们所说的法,都是方便语;方便语,就是为着这个真实语说的。现在,我和你们说真话、说实实在在的话了;我说真实的话,你们大众都应该专一其心,来信受我所讲的这个法。

我从久远来,教化是等众:我不是仅仅今生在这个娑婆世界成佛,我在无量劫以前,已经就成佛了!所谓“非生示生,非灭示灭”,本来不生,而示现出来一个生;本来不灭,而示现入涅槃。在《梵网经》上说:“我来娑婆世界八千返。”已经有八千次那么多了。要是你得到天眼通,用道眼观察,你看一看释迦牟尼佛到这个世界上,不止八千返,八万返、八百万返都不止了!无量无数那么多的次数!

这一些个无量无数、算不出来这么多的大菩萨,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虚空,这都是我在过去生中,过去成佛那个时候,我所教化的。你以前问:“他是跟着哪一位佛发的心?谁教他们的?他们修行的什么方法?念什么经?”他们所修的,就是“法华”这种的法门;他们所念的,就是《妙法莲华经》。现在我告诉你:这一些个大众,都是由我教化而成就的!

释迦牟尼佛说了这个偈颂之后,这弥勒菩萨──就是那个大肚子菩萨;那个肚子里头,把虚空都装满了。不是尽吃好东西才肚子大,他肚子像虚空那样子,包罗万有,什么都在里边。这个菩萨本来什么都知道、什么都明白,不要人告诉他,他也懂了;但是现在,他就糊涂了。糊涂什么?就是释迦牟尼佛所说这个偈颂,他就不明白了。他说,岂有此理呢!这些菩萨都这么大的年纪,释迦牟尼佛现在才七十多岁;你这么年青,这一些个菩萨这么老,怎么他们是你的徒弟呢?这就等于这个世界上,有一个二十五岁的年轻的人,遇着一百多岁的老年人;这二十五岁的人就指着老年人,对人讲:“你知道他吗?这一百多岁的老年人是我的儿子!”这一百多岁的老年人也承认说:“不错!他就是我的爸爸!”岂有此理呢?二十五岁的爸爸,有一百多岁的儿子?哪有这个道理!我不信有这个事情!好像现在,释迦牟尼佛这么年青,这些个菩萨都这么大的年纪,都几万岁、几万万岁了,怎么他会有这么老的徒弟?他不相信了!你说这怎么办呢?弥勒菩萨都生了怀疑,一般的菩萨也都生了怀疑。

我们现在不管他怀疑不怀疑,我们讲讲这个“执着”。方才我说“人不成佛,就因为执着,有妄想”。有一个人也生了怀疑了,他说:“这个不对!我没有妄想啊!我活这么大年纪,我一个妄想也没打过,并且我也没有执着!钱,我不执着,我也不执着房子,也不执着土地,也不执着吃的东西,也不执着穿的东西,什么都不执着!”你就这个“什么都不执着”还没有放下,所以你才没成佛。你若知道你有一点执着,那还有办法;就是因为你现在以为你没有执着了,所以就没有办法了。根本你的执着太多!

怎么太多了呢?第一,你执着你这个身体,总觉得我自己生得是不错,再丑陋也觉得很漂亮。哪一个人再丑,也不觉得自己丑,总觉着:你看我这个鼻子丑啊?我这鼻子长得不好,但是我眼睛长得不错。眼睛看不见东西,那我耳朵比人强,听东西听得很清楚。无论什么,觉得自己总有一样比人家是好的。甚至愚痴的人,他也觉着有一样比别人好,什么呢?他说:“我比谁都愚痴!”这算他有自知之明。聪明的人也有执着,说:“我比谁都聪明。学经典,我一学就记住;你们学那么久的时间,也记不住!”他也有一个聪明的执着。所以聪明就有聪明的执着;愚痴就有愚痴的执着;肮脏、不干净的人,就有一个不干净的执着:“我就这样,不修边幅嘛!就是嬉嬉皮皮的这样子嘛!”这都是执着。嬉皮,执着他的头发不肯剃;不是嬉皮的,执着不肯留长头发。其实你不留长头发,也是个执着;你留长头发,也是个执着。你说你把什么放下了?什么都没放下!你还说你什么都放下了。这若不是愚痴的人,那是什么?若有人说是有智慧,我不相信!

穷人有穷的执着,富人有富的执着;贵人有贵的执着,贱人有贱的执着。这个“执着”,你在哪一个岗位上,就有哪一个执着:出家就有出家的执着,在家就有在家的执着,你有你的执着,我有我的执着。

@@@@@@

G2.疑请(分二)
H1.长行 H2.重颂 H1(分二)
I1.经家叙疑 I2.腾疑请答
今I1

尔时,弥勒菩萨摩诃萨,及无数诸菩萨等,心生疑惑,怪未曾有,而作是念:云何世尊于少时间,教化如是无量无边阿僧祇诸大菩萨,令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?

尔时,弥勒菩萨摩诃萨,及无数诸菩萨等,心生疑惑,怪未曾有:当尔之时,这位弥勒大菩萨,和无数无量那么多的大菩萨等,心里都生出一种疑惑来了,认为这事情是太奇怪了,不会有这种的道理!而作是念:他们就都生出这种的念头,什么念头呢?云何世尊于少时间,教化如是无量无边阿僧祇诸大菩萨,令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:怎么会有这种道理呢?世尊这么年青!从地涌出的这些菩萨都这么老了,怎么可以在这最短的时间之内,而教化出来无量无边这么多的大菩萨呢?而且令他们都能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住在这种的果位上。这是太奇怪了!

I2.腾疑请答(分二)
J1.腾疑 J2.请答 J1(分三)
K1.法说 K2.立喻  K3.法合 K1(分二)
L1.执近疑远 L2.执远疑近
今L1

即白佛言:世尊!如来为太子时,出于释宫,去伽耶城不远,坐于道场,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;从是已来,始过四十余年。世尊!云何于此少时大作佛事,以佛势力,以佛功德,教化如是无量大菩萨众,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?

即白佛言:所以弥勒菩萨等,即刻就请问佛。世尊!如来为太子时,出于释宫,去伽耶城不远:世尊!如来以前在王宫里做太子的时候,为求解脱之道,就从皇宫跑出来,到离伽耶城不远的地方。坐于道场,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:在离伽耶城不太远的地方,坐在菩提树下,证得无上正等正觉。从是已来,始过四十余年:佛是三十岁成道,从佛成道到现在,没有太久,才经过四十多年。佛三十成佛,说法四十多年,这根本不是太久?

释迦牟尼佛十九岁时,出家修道。最初五年,到处游历访问善知识(当时外道);之后,又在雪山苦修六年,一天只吃一麻一麦。当时跟着他在一起修行有五人,是他父亲的亲戚和母亲的亲戚;其中有三人,受不了这种苦行:“啊!这一天吃这么少的东西,怎么可以维持生命呢?”于是就跑了。剩了两人,发心陪着他在这儿修行,认为修行是应该苦的,不应该享受,所以就不怕苦,在这儿修行。

六年之后,释迦牟尼佛瘦得骨瘦如柴,皮骨嶙立那样子,皮包骨了!这肉皮都乾到骨头上了,一点血肉都没有!你说这么样的一个人,是不是很难看?有一天,天女献乳给释迦牟尼佛,佛就接受这天女的供养,把牛奶煲的粥喝了。这两个人一看,“唉呀!他不修行了!现在他吃得这么好的东西,这不能修行啦!我们也走了!”你看!多困难!

现在我们这么多人在一起修行,谁也不想跑。想跑的,也就随他去。因为我们佛教讲堂这个门,任何时候都是开着的,愿意来就来,愿意去就去;“来者不拒,往者不追”──来,也不拒绝你,说你不要来!跑的时候,也不要追,说你不要走!也没有这个,一切顺其自然。

这五个跟释迦牟尼佛一同修行的人,就跑了两对半,剩释迦牟尼佛自己了;释迦牟尼佛一看,哦!这回你们不和我一起修行,我也走了!走到哪里?坐到菩提树下,“我就是在菩提树下这儿,坐着成道啦!”于是坐这个地方,就发愿了:“我如果不成佛,我永远也不起于座,我什么时候都在这儿坐着!”所以一坐,坐了四十九天,就开悟成佛了。

成佛之后,一观察,应该先度谁呢?一看这个因缘、这种机缘,应该先去度这五个陪着他一起修行的人。这五人跑到什么地方去了?一看,哦!他们跑到鹿野苑去了;于是,就到鹿野苑给这五个人说法。这五个人知道释迦牟尼佛成佛了,一听他说法,当场就证得阿罗汉果──憍陈如是最先开悟的!这是先度五比丘。

世尊!云何于此少时大作佛事:弥勒菩萨又称一声世尊!您成佛到现在不过四十多年,怎能在这么短的时间,大作佛事,度了这么多的菩萨?不会吧?以佛势力,以佛功德,教化如是无量大菩萨众,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:以佛这么大的势力,以佛这么多的功德,能教化出来像这样无量无边这么多的大菩萨众,应该很快就成佛,成无上正等正觉。本来释迦牟尼佛成佛,这不是很远的时间,怎么度这么多老的菩萨呢?这么多大的菩萨呢?这段经文是“执近疑远”,怀疑这远的事情。

L2.执远疑近

世尊!此大菩萨众,假使有人,于千万亿劫,数不能尽,不得其边;斯等久远已来,于无量无边诸佛所,植诸善根,成就菩萨道,常修梵行。

世尊!此大菩萨众:弥勒菩萨又称一声世尊!这些大菩萨众,假使有人,于千万亿劫,数不能尽,不得其边:假使有算术师,对于计算是学得最精明不过。虽然他对于算术这么样的精明,可是在这一千劫、一万劫,乃至一亿劫这么长的时间,用他最精妙的算术学来算,也算不穷尽这些菩萨的数目,也不能得知这些菩萨的边际究竟有多少。

斯等久远已来,于无量无边诸佛所,植诸善根,成就菩萨道,常修梵行:这些大菩萨,没有数量、没有边际,从千万亿劫这么久远以至于到现在,他们一定是在无量无边那么多诸佛的处所,种下很多很多的善根,所以才能成就菩萨道。他们时时刻刻都是精进修清净行,时时刻刻也不懒惰的。

K2.立喻

世尊!如此之事,世所难信。譬如有人,色美发黑,年二十五,指百岁人,言是我子;其百岁人,亦指年少,言是我父,生育我等,是事难信。

世尊!如此之事,世所难信:弥勒菩萨说到这儿,又称了一声世尊!像这种事情,世间人不能信。因为说“世间人不能信”,这意思就是务必请佛答覆这个问题;不是我不信,世间所有的人──菩萨、凡夫、圣人,都不信这种道理的。弥勒菩萨说,我现在举出一个最令人难信的比喻来,怎么样个比喻呢?

譬如有人,色美发黑,年二十五,指百岁人,言是我子:好像有这么一个人。这个人,面貌的颜色非常美丽、非常年轻,头发是黑的。因为年纪大了,头发就会白了;年纪轻的人,都是发黑的。可是,在西方的国家,有的人一出生就是发白的,那并不是老白的。这部《法华经》是在印度说的,印度人大约也都是黑发;老了的时候,发就白了,所以弥勒菩萨才这么比喻。这个人,他的年纪大约就是二十五岁这么个样子,可是他却指着一百多岁的人说:“那一百岁的老头子,是我的儿子!”这么样说,你们信不信?这个二十五岁的年轻爸爸,生一个老儿子,儿子都一百多岁了!世间能有这种事情?你说没有吗?

这个“二十五”,或者二十六、或者二十四,不要说一定了;这个“百岁”,或者一百一、或者九十九,也不一定的,不要一定就说是“一百岁”。这二十五,它可以譬喻三界二十五有;这个百岁,也可以譬喻百法。

但是,其百岁人,亦指年少,言是我父,生育我等:这个一百岁的老人,也指这个年少的人,说这个年轻的,他是我的父亲,我是他生出来的。是事难信:这种事情,你教人怎么相信呢?没有法子相信!

K3.法合

佛亦如是,得道已来,其实未久;而此大众诸菩萨等,已于无量千万亿劫,为佛道故,勤行精进,善入出住无量百千万亿三昧,得大神通,久修梵行,善能次第习诸善法,巧于问答。人中之宝,一切世间甚为希有。今日世尊方云,得佛道时,初令发心,教化示导,令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世尊得佛未久,乃能作此大功德事?

前边说,这个二十五岁的年经人,说这一百岁的老年人是他的儿子;这个老年人,自己也承认是这个年轻人的亲生儿子。弥勒菩萨说,这种事情是不可能有的,您教人相信这个问题,没有人相信的。现在他说:

佛亦如是,得道已来,其实未久:佛也就像这个年轻人似的!佛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这个佛道到现在,最多也就是四十多年,这不算很久的一个时间。而此大众诸菩萨等,已于无量千万亿劫,为佛道故,勤行精进:而这些诸菩萨已经在无量千万亿劫以前,他们为求佛道的缘故,都很精进的,身也精进,心也精进,毫不懒惰。善入出住无量百千万亿三昧:他们善能入、善能出,又善能住这无量百千万亿的三昧。

什么叫善能入呢?你能入九次第定,这叫善入三昧。什么又叫善能出呢?你能得到师子奋迅三昧,这叫善出三昧。你再能得到超越三昧,超越一切的三昧,这叫善住三昧。什么是九次第定?就是初禅定、二禅定、三禅定、四禅定这四禅,再加上空定、实定、无所有定、非非想定这四空定,再加上灭受想定;一步一步的修成功的,所以能得到九次第定,这叫善入三昧。这是按照藏教和通教的教理来说的。若按照别教的教理来说,从初地到十地,这叫善入三昧。从十地入到这一种玄妙的门里,再倒驾慈航,修凡夫所修的事──虽然证了十地菩萨,还来做凡夫的事情,示现和凡夫是一样的,这叫善出三昧。从妙觉圆满了,这叫善住三昧。

要是依照圆教的教理来讲,毕法性三昧,这叫善入三昧。首楞严三昧,这叫善出三昧。王三昧,这叫善住三昧。这是按照藏、通、别、圆这四教,大略地讲“善入、善出、善住”这种种的百千万亿三昧。这个三昧,是很多很多的,有百千万亿种那么多;三昧是梵语,翻译为正定,又译为正受。

得大神通,久修梵行:他们都得到大神通了,不是小神通。小神通,是阿罗汉的神通;大神通,是菩萨的神通。这些诸菩萨,他们在很久以前就精修这清净行。善能次第习诸善法,巧于问答:他们又善能一步一步的,从浅入深,来修习这一切的善法;谁有所问,他们又善能很巧妙的来答覆这个问题。人中之宝,一切世间甚为希有:这是人中最尊贵、最宝贵的大菩萨,在所有的世间,甚为希有。

今日世尊方云,得佛道时,初令发心,教化示导,令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:现在世尊才说,您成佛的时候,为了令这些菩萨发心,来教化、指示、引导他们,令他们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佛道上走。世尊得佛未久,乃能作此大功德事:世尊!您成佛没有多久,怎能做这么大功德之事呢?

J2.请答

我等虽复信佛随宜所说,佛所出言,未曾虚妄,佛所知者,皆悉通达;然诸新发意菩萨,于佛灭后,若闻是语,或不信受而起破法罪业因缘。唯然,世尊!愿为解说,除我等疑,及未来世诸善男子,闻此事已,亦不生疑。

弥勒菩萨说,我等虽复信佛随宜所说:我们这些菩萨,虽然都很相信佛所说的法,是随众生的机宜而说一切法。佛所出言,未曾虚妄:佛所说出来的言语,没有一句是虚妄的,没有一句是假的。佛所知者,皆悉通达:我们都相信佛所知道的、佛所觉悟的、佛所教化众生的这种道理,完全都是通达无碍的,最具般若智慧的道理。

然诸新发意菩萨:我们虽然相信,但是有一些初发心的菩萨,于佛灭后,若闻是语,或不信受而起破法罪业因缘:在释迦牟尼佛将来灭度之后,他们若是听着这种道理,或者他们不相信佛所说的,不相信这一些个老菩萨都是年轻的佛所教化出来的。他们既然不相信,就会谤法;破坏佛法,就会造罪业。所谓起惑、造业、受报,因为不相信,就生出疑惑来了;生出疑惑,就造成这破法的罪业了;造成破法的罪业,将来就会堕地狱,或者转饿鬼、做畜生,有这种的因缘。

唯然,世尊!愿为解说,除我等疑:因为这种缘故,所以我们现在,很希望世尊给我们解说这种道理,把我们在会的所有菩萨、罗汉、比丘、比丘尼、优婆塞、优婆夷、法会大众的这种疑惑给除去。及未来世诸善男子,闻此事已,亦不生疑:不但除去我们大众的疑惑,也除去未来世,一切的善男子、善女人,他们听闻这种道理之后,也不会生出疑惑,因为佛给解说明白了。

@@@@@@

H2.重颂(分二)
I1.颂腾疑 I2.颂请答 I1(分三)
J1.颂法说 J2.颂立喻 J2.颂法合
今J1

尔时,弥勒菩萨欲重宣此义,而说偈言:

佛昔从释种 出家近伽耶
坐于菩提树 尔来尚未久
此诸佛子等 其数不可量
久已行佛道 住于神通力
善学菩萨道 不染世间法
如莲华在水 从地而涌出
皆起恭敬心 住于世尊前
是事难思议 云何而可信
佛得道甚近 所成就甚多
愿为除众疑 如实分别说

尔时,弥勒菩萨欲重宣此义,而说偈言:在这个时候,这位心广体胖的菩萨,他愿意用偈颂把这个意思再说一说。弥勒菩萨说:

佛昔从释种,出家近伽耶,坐于菩提树,尔来尚未久:释迦牟尼世尊,您在以前是从释姓种族生出来的。释姓的种族,这叫释种。您后来出家做比丘,坐在“伽耶城(山城)”附近的菩提树下,最后开悟成佛。从世尊成佛到现在,这个时间是很短的,不太久啊!

此诸佛子等,其数不可量:这一切的大菩萨、法王之子,他们的数目,以菩萨的智慧都没有法子来数得过来是多少。久已行佛道,住于神通力:他们都是在很久以前,已经修行诸佛之道,所以才有大神通力。

善学菩萨道,不染世间法,如莲华在水:他们善修学大菩萨所行的六度万行这个道,不受世间法来染污。他们修的是出世法、是清净的法,不被这五浊恶世这种五浊法给染污。他们就好像莲华在水面一样,所谓“出淤泥而不染”,在淤泥里边,它还是清净的。

从地而涌出,皆起恭敬心,住于世尊前:现在他们从这个地下边,而涌出到地上边来,住在虚空中。这些从地涌出的菩萨,对于世尊都生出一种恭恭敬敬的心;他们在佛的面前,在虚空这儿住。

是事难思议,云何而可信:这种事情,真是不可思议,这是什么道理呢?怎么可以叫人相信这种的事情呢?

佛得道甚近,所成就甚多:因为佛很年轻,成佛道的时间很近,所教化的众生都成了大菩萨了,所成就有这么多!愿为除众疑,如实分别说:我们现在都愿意世尊,为我们大众除去这个疑惑,实实在在地来分别告诉我们。

J2.颂立喻

譬如少壮人 年始二十五
示人百岁子 发白而面皱
是等我所生 子亦说是父
父少而子老 举世所不信

譬如少壮人,年始二十五:这种事情,为什么我们不相信呢?我现在举出一个譬喻来。譬如有一个年轻力壮的少年人,才二十五岁。他的面貌也非常的美好,也没有皱纹,就是很年轻的样子,头发也都是黑的,也就是一个二十五岁的少壮人。示人百岁子,发白而面皱,是等我所生:这一百岁的人,他头发也白了,面上也出了很多的皱纹。这个少壮人,他指着一百岁的老人,告诉人说这一百岁的人是他的儿子。岂有此理呢?这个年轻人说,这个一百岁的,正是我的儿子,是我真正自己生育的儿子;不是乾儿子、不是在外边捡来的儿子,也不是在什么地方买来的儿子。子亦说是父:这一百岁的老年人也承认这个年轻人:“这个真是我的爸爸!”

父少而子老,举世所不信:父亲年纪少,儿子年纪老,整个世界任何地方,也没有人相信这个道理。

J2.颂法合

世尊亦如是 得道来甚近
是诸菩萨等 志固无怯弱
从无量劫来 而行菩萨道
巧于难问答 其心无所畏
忍辱心决定 端正有威德
十方佛所赞 善能分别说
不乐在人众 常好在禅定
为求佛道故 于下空中住

弥勒菩萨说,世尊亦如是,得道来甚近:现在世尊也是这样的情形──世尊就譬喻这个年轻的父亲,这一切的菩萨就譬喻这个老的儿子。世尊成佛到现在,没有多长的时间,这个时间是很短的,是诸菩萨等,志固无怯弱:可是这一切数不尽这么多的大菩萨,他们的志是坚固的、愿力是非常大的,他们的修行是六度万行,他们的心是没有怯弱的,是无所恐惧的,什么也不怕。从无量劫来,而行菩萨道:这些大菩萨,不是在短短的今生修行菩萨道,是从无量劫以来,他们就修行菩萨道。巧于难问答:他们修行菩萨道,都开般若的智慧,有任何困难的问题,他们都可以给解答;不但能解答,而且解答得很巧妙,也就是辩才无碍,有这种四无碍辩──四种的无碍辩才。其心无所畏:他的心无所恐惧的。

忍辱心决定:这个忍辱心,不是马马虎虎的。忍辱是不容易的,不知道为什么,人都愿意人赞叹,不愿意被人毁骂,所以忍辱很不容易修的。你忍一次可以忍,忍两次,也可以的;忍到三次,就觉得受不了了。

所以你们各位天天听佛法,要会用佛法;到时候境界来了,要知道。你若知道,就不会被境界转;你若不知道,就被境界转了。不知道,就是不认识;你知道,就是认识了。所以我才说:

一切是考验,看尔怎么办?
觌面若不识,须再从头炼!

境界来了,无论顺的境界、或逆的境界,你都要认识。不要遇着顺的境界,就好像吃糖那么甜;遇着逆的境界,就好像吃黄莲那么苦。若觉得顺的境界是甜的,逆的境界是苦的,那你就被境界转了!你能顺的境界和逆的境界都无动于衷,就是不动心;这个时候,就可以说是有点功夫了!

什么叫顺的境界?就是人赞叹你。譬如以修道来讲吧!说:“他有修行,太有功夫了!昼夜六时都精进用功,不休息!”听着有人赞叹我,说我好,就像吃蜜糖那么甜,心里觉着很受用,很舒服的。若有人骂你一顿:“这个东西真坏!又懒,又不修行!又馋,又懒!”馋,就是欢喜吃东西;懒,就是欢喜睡觉;虽然挂着一个修道的名字,一天到晚也不修道。这时候,就不愿意了:“啊!你怎么说我呢?”好像吃黄莲那么苦──黄莲,是中国一味药材;这药材苦得不得了,虽然苦,但是你若有火气病,吃了,火气就没有了!那是很好的一个药材,但就是苦。

“忍辱”又要分别来说,譬如这个修行人或者出家人,被师父骂了一顿,他也不辩,也不发脾气,也不驳嘴,就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。这不算,这不叫“忍”。为什么?这是因为在师父和徒弟之间,你不忍也要忍,根本就谈不到是“修忍”。又譬如遇着警察骂你一顿,他根本就是不讲理的,你不忍也要忍。你在街上东望西望的,好像要偷东西的样子,那警察过来,“喂!你是个干什么的?是不是土匪呀?我要检查你!”

你忍了,这是因为这个警察是有势力的;你没有势力,就要受他的管,这不算忍!在什么忍呢?你能被徒弟骂一顿,你若能忍了,越骂你越欢喜;这样子,那就是真有点功夫了。或者你被要饭的骂一顿,你也觉得像没有事似的,这也可以。或者比你低下的人,他来欺侮你,你能忍,那才是“忍”。

讲到这个地方,我又想起一个很平常的公案:

有一次,释迦牟尼佛和一个弟子一起各处去游历。走到这么一个地方,几百里地也没有一个人;这徒弟就问佛:“世尊!这地方怎么一个人也没有呢?”“唉!”释迦牟尼佛就叹了一口气说:“这种事情,说起来是太痛心了!”徒弟问:“怎么一回事呀?”释迦牟尼佛就说了这个因缘。

以前在这个地方,有位老修行是很有道德的,他一百多年也不发脾气,在这儿修忍辱行。这国家有个国王,还有个丞相;这个丞相本来也没有犯过错,这皇帝对他就不相信,把他贬职为民,叫他做老百姓。但是他这做官的瘾还没有醒悟,还有一个“官迷”,还要做官,有领袖欲,有丞相欲。他就想:“怎么办呢?我怎么可以再做丞相呢?哦!我有一个老朋友,他是修忍辱的忍辱仙人,他一定有办法,我去请教他!”

他就想起他这位老修行的老朋友,就去见他。就对这位老修行说:“我现在被皇帝给免职,不要我做丞相了。怎么办呢?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令我再做丞相呢?”这位忍辱的仙人说:“那容易得很!因为你现在时运不好,你这个命运不吉祥;现在你可以把不吉祥这种倒霉的气交给我,你就可以再做丞相了!”“那我怎么交给你呢?”他说:“那有办法!你拿一把土往我的头上一扬,这就把你这倒霉的气过给我了,你就可以再做丞相了!”这个丞相就照他说的这么一做。

果然,回去这一天,皇帝就找他了,说:“我以前不要你做丞相,这是错了!现在你还回来帮我做丞相啰!”又把他请回去了。他就觉得这老修行真灵啊!真的应验!于是继续做丞相。

不久,西宫娘娘被皇帝给疏远了,被打入冷宫去──冷宫,就是她见不着皇帝了。西宫娘娘一想:丞相被皇帝给免职了,现在皇帝又再用他,他大约有方法可以帮我吧?我要请教他!于是就把丞相请来了。问丞相说:“以前皇帝不叫你做丞相,怎么以后又用你了?你是用什么方法?”这个丞相就说:“这不是我有方法。因为我认识一个老修行,这老修行说我时运不好;他把我这个不好的运气过给他了,所以皇帝就又用我了!”这西宫娘娘说:“你怎么样过给他的?我也去同他商量商量!”那丞相说:“可以的!我去给你问一问!”

一问这老修行,说是皇帝不要西宫娘娘了,也不爱她了,叫他想法子令皇帝再把她叫回去。这老修行说:“可以的!你叫她拿着一碗水往我头上一倒,她这个不吉祥的气,也都交给我了,皇帝就会又请她回去!”西宫娘娘也如法炮制,照这样子来做;一做,果然皇帝就把她又请回去了,不把她打入冷宫了!非常的灵验。

后来,这国家和别的国家作战,连连战败。这国王就请问丞相和西宫娘娘:“现在我们国家和人作战,尽打败仗,这怎么办呢?”丞相说:“我有办法!我有一个忍辱仙人的老朋友,我去同他商量商量,他有法术!”就去同他一商量。

这个忍辱仙人一想:我在这个国家来住,就应该帮这个国家。现在作战败了,好!把这个国运的不吉祥也都过给我好啦!于是就说:“你告诉国王,说这是全国的事情,要用一桶的水!这水是不干净的水,甚至于和尿差不多那么肮脏,因为这是不吉祥的事情。”那么用这桶水往他身上一泼,因为水不干净,又骚又臭,把这个老修行身上也都给泼得不干净了!

虽然老修行身上不干净,可是这个国家由此之后,和任何的国家再打仗,打一仗、胜一仗,就胜利了。胜利回来,这国王就庆功说:“这位老修行,真是太有道德了!”

由这样一来,全国人都知道了!你有不吉祥的事情,也到那儿抓一把土往老修行身上一扬,那个不吉祥,也到这儿往老修行的脸上吐一口吐沫。这个老修行说他应该忍辱的,吐一口吐沫,要等它自已乾了。一天到晚,这个也来,那个也来,今天十个,明天就百个,后天就千个,大后天就万万个,全国人都来到这儿过不吉祥的运气来了!这个老修行应酬不过来了,心里就打了一个妄想;就不能忍了!他打什么妄想呢?说:“唉呀!你们这些个人都该死啊!”生这一个瞋恨心,果然这些人就都死了!

说完这个因缘,释迦牟尼佛说:“你看!他就有这么大的神通,就这一想‘这些个人都应该死!’这些人就都死了,所以几百里路也没有人,就是这么个道理。”所以忍辱是不容易的,即使不容易,我们修忍辱的,也都应该叫它容易,千千万不要生这种瞋恨心,说“你们都该死!”

这些从地涌出的大菩萨,他们用忍辱心来决定,端正有威德:他们的相貌也非常端正,威德也大。十方佛所赞,善能分别说:十方诸佛都赞叹他们的功德,他们都善能分别说一切的诸法。

不乐在人众,常好在禅定:他们不欢喜在闹市住,愿意住在寂静处,愿意住山;他们所最欢喜的,就愿意住于禅定,修禅定三昧。为求佛道故,于下空中住:他们因为想求佛的无上菩提道,所以他们住在下方的虚空中。在那地方,没有人扰乱他们;大约那地方,也没有飞机开到那里、也没有火箭到那个地方,所以他们住在虚空中,是很自在、很清静的。

I2.颂请答

我等从佛闻 于此事无疑
愿佛为未来 演说令开解
若有于此经 生疑不信者
即当堕恶道 愿今为解说
是无量菩萨 云何于少时
教化令发心 而住不退地

我等从佛闻,于此事无疑:弥勒菩萨又说,我们在法会的这些个菩萨摩诃萨,现在是亲自听闻佛所说的《妙法莲华经》这种法,也是亲见这一切从地涌出的大菩萨。那么因为亲见、亲闻,又听见释迦牟尼佛说这些菩萨是佛所教化的,这是真实不虚的,所以没有可怀疑的必要。

我们是不会怀疑的啦!愿佛为未来,演说令开解:可是未来的众生、初发心的菩萨,他信根不坚固,善根也不深厚,所以他们或者就会不信的。我们现在愿意佛为将来一切初发心的人,演说这种的道理,令一切的初发心的菩萨都明白、都了解。

如果他们不了解,又没有开解他们的思想,若有于此经,生疑不信者,即当堕恶道:假使有人对这部《妙法莲华经》的境界,不能开解而生出一种怀疑心来,不生出信心,那么将来他们就会堕落三恶道──堕落地狱、恶鬼、畜生。愿今为解说:我们愿意释迦牟尼佛现在大发慈悲,为当来的众生,解说这种因缘、这种的理由。

是无量菩萨,云何于少时,教化令发心,而住不退地:这一切无量无边的菩萨,怎么样能在这么最短的时间,佛可以教化令他们发菩提心,而到现在,他们都得到位不退、念不退、行不退这三不退的地位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