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的觉悟是从小的觉悟所累积

在学佛的长路上,不要一直懊悔!我们会有错误,可是不要一直停在那个错误的点上。知道错误后,认识它,改变它,纠正它,然后放掉它。
◎摘录自三月廿一日比丘尼释恒奘法师于印经会开示华严法门

【编按】比丘尼释恒奘法师于三月七日至四月十二日,为台北法界信众开示华严法门,在八场讲经法会中,法师除了以清凉国师的偈颂,略解佛讲华严七处九会的宗旨,让大众对《华严经》整个大纲有初步的了解外,并讲述上人教化弟子的要求和境界,也和大众分享个人修行的心得。

佛在《华严经》第五会讲到「回向」,第六会则是在他化自在天宫的摩尼宝藏殿,讲到「十地」,讲到「真如」。「真如,非自所作」,什么叫「非自所作」?就是「不是我作的」,「真如」不是我作的,「真如」是本有的。「真如」是什么呢?就是我们的佛性。佛性,不是我们做了一个佛性来,我成佛,做了一个什么东西出来。不是!是本有的,所以佛性也叫「本觉」。

每一个人都有本觉,我们的佛性,本来是觉悟的,都有,都在,可是我们的无明覆蓋了本觉,所以变成「不觉」。就像「泥中的金」,在泥土中有金,但是被泥沙全部遮障。所以,我们现在要做的是「始觉」──开始觉悟。

佛和古德这么说:「众生没有本事自觉,所以佛一定要出现于世,来觉悟众生。」一般来讲,众生是没有办法自觉的,虽然我们有「本觉」,可是如果没有佛的觉悟,祂的法流传在世间,我们不会自己知道:「喔!我现在要开始修行了!我现在要开始放下,开始参禅打坐!」但是怎么样成就道业?我们没有办法,不会了解。可是因为佛来到世间,祂把「法」留下来,「法」有觉悟的力量,所以我们就借着法这个觉悟的力量,开始做「始觉」的工作。

我们可以说是「幸中的不幸」、「不幸中的幸」。所谓「幸中的不幸」,是我们没有生在佛在世的时候。因为如果佛在世,由佛来觉悟,那不是更好吗?我们现在是用「法」来觉悟。我们没有办法像世尊时代那些尊者、大德僧,他们是佛直接向他们说法,听到后,就觉悟了。佛的觉和他们的觉是合在一块,所以他们的启发和我们后世学佛的人,是不一样的。他们在那种情况,由佛直接觉悟他们,所以一下子直接证果;听一场法后,四果罗汉;再听一场法,证菩萨位。阶位增进,不可思议!那我们呢?听一场法后,再听一场法,再听一场法…也没有法眼净,也没有大的成就。为什么?因为我们没有直接受到佛的觉。

我其实有一种体会:法会大众中,跟着上人、见过上人的人,有一种感觉,就是——上人觉悟我们的力道、那个力量,和我们自己看经书,是不一样的。我们先不讲上人,你们比较喜欢听人说法,比较不喜欢自己看经典。虽然看经,还是比较喜欢听人讲法。觉得听人来讲法,那个觉悟的感觉,那个法好像比较听得懂;没有人讲的,好像看也是看,可是不知道懂不懂?会有这种感觉。参加法会,然后听到人讲法,我就有信心了,我知道了,我懂这场法了,就很开心。可是你自己看经书,虽然也会有所体会,可是那种别人向你说法,然后你听懂的那种感觉,不见得会出现。

圣人一路走过来,他自己的解脱、自证解脱,然后他印在你心里的法印,那印痕,有人说王羲之写毛笔字入木三分,但是上人这种圣人在讲法时,法入到你的心里面,我相信不只三分,是直接入进去,法到你的心里面。所以如果遇到大觉悟者,是一种福分,他的力量不一样。

以前在讲开示或上课,我们会和比较晚期进来的同参道友分享上人的故事。他们会说:「啊!好羡慕啊!」不然会说:「你们都讲上人,那我们是不是现在就不好呢?」没有遇到上人,就比较不如了呢?不要有这种想法!但是要做一个工作,像我自己也很懊恼:「为什么只跟到尾巴,没有跟到头?」就是没有从上人在的时候,就一路跟上去。或是你也可以懊恼:「为什么世尊出世,我没有出世?」这不是只有我的懊恼,过去没有遇到佛的祖师大德,也有这样的懊恼:「世尊在时,我不在;在余法中,我才剃度出家!」祖师大德也有这样的懊恼,但是他们会在余法中,还是生出一种欢喜──虽然我没有在世尊出世时出生,可是我在余法中出生,还是遇到了佛法,现在我能做的,就是努力努力地修行,去证悟,去觉悟世尊的法,这也可说是「不幸中的幸」。这些误差都造成了,我们没有办法弥补已经造成的错误。

没有关系!在学佛的长路上,不要一直懊悔!我们会有错误,可是不要一直停在那个错误的点上。知道错误后,认识它,改变它,纠正它,然后放掉它。学佛,不要停留在一个常常悔恨的情境:「啊!我又…我又…」,常常唉声叹气的,你不会有欢喜。学习佛法,其实是非常欢喜的。再怎么不好,还有弥补的方式,佛法绝对有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。所以我们不要停留在过去的错误上,把心境停留在那个点,不放掉。这不应该!这不是佛法,这是凡夫烦恼的法。我们常用凡夫烦恼的法,然后一直转来转去,那你还会是凡夫,你不会有「自觉」和学习佛法的喜悦。

学习佛法的人,不常常懊恼的,不追悔。你们最近有很多人要去受菩萨戒,其中有一条戒叫「不追悔」。我们人会犯错,不会不犯,可是不要一直追究、懊悔你所做错的事情,这不是佛法,那样子也不是解脱。所以佛法是说:我们错了,我们看得到,我修正;我修正以后,我记得、我知道我现在已经改变了,我不会停留我过去那个错误上,这才是真正的忏悔。忏悔,不是老是后悔,然后每天在佛前拜,说:「我又犯了这个错…我实在不应该犯那个错!我上次犯了这个错,现在又犯了这个错…」这个叫来来回回地懊恼,那不是真正的忏悔。忏悔要有一个「止」,因为你有所认识、认知,看到以后,从事情发生后,努力把错误停下来。停下来的时候,你会有一个喜悦——我知道进步一点了,虽然我不能一下子停止很多,可是我可以把这些不应该有的错误,一点一点停下来后,心中就开始欢喜了。

因为只要停止恶,你就知道你不再伤害人了。我们只要不能够停止恶,我们绝对会伤害人、害人、害事。上人回台湾时,有一次讲法,他说:「我今天讲法的主题就是——不害人。」要教人怎么不害人。那时候我听上人讲,想:「这个主题大家都知道,不害人,当然就是要做善事。」可是后来我慢慢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学问。因为虽然我们心不害人,可是回头,我们还是害人。我们会想说:「我不去杀人,就是不害人;我不去陷害人,就是不害人。」但是往深的菩萨道路上走的时候,不害人,可以从我们身边点点滴滴的小事思惟「害与不害,伤与不伤」。我们不讲「不害人」,我们可以先讲「不伤人、不伤缘」。但是,我们讲「不伤缘」,常常会「伤缘」;讲「不伤人」,常常会「伤人」。为什么会伤人呢?我觉得自己须要常常反省:不要说人的过失。说人过失的当下,就是伤这个人。我用我的言语,去说他的错误,虽然没有肯定自己是对的,或说你是错的,但否定了对方,这个否定,是不是一个伤害呢?是一个伤害!我们否定别人,就是一个伤害。

我们常常:「哦!他也做了错事!」而且可以很清楚把他的错误叙述出来,可是叙述出来以后,不但伤害了这个人,同时也伤了我们自己的「德」。好了!进德修业就画了一个大叉叉;心中是想要成佛,可是又落后了,又往后退了。很多很多生活的点点滴滴,就看你看得到、看不到。如果看得到,就立功立德,往前进一步;看不到,就退一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