死心用功的禅师

◎比丘尼恒云讲于2010年1月20日星期三晚 万佛城大殿


参禅的过程里,不只是腿痛的问题;另外还有你自己心方面的问题;这也是要经过一番的历练。当你可以坐到腿熟不痛了;可是心会不会痛呢?所以,心痛了——不是说真正心在痛,就是说你的心还是不安定,还是像猴子一样妄想思虑起伏不已。不过反过来说,我们的身跟心都是一体的;所以你能够忍得住这个痛,能够挨得住呢,那你这个身开始安定下来时,你的心也会一点一滴地比较安定,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个「定」的本体。

平常,我们在忙忙碌碌中,比较不容易看到自己的心;那坐下来看到自己的这个心呢,可以说念念起伏不已,就好像猴子在追逐浪花一样。

这个 up & down、up & down;就是平常时候,我们已经就是这样,可是我们不容易去察觉。我们人,可说是每一生里,如果我们不认识的话,就跟着事情跑,追逐浪花;可是我们知道,浪花到底是什么呢?浪花全都会归依什么?它是幻化的,它会变灭。

那么波浪是从哪里来的?波浪本来是什么?水!水本来是没有一个浪的。所以,这个比喻也就是说我们这个色身,虽然生命起伏不已,可是里面还有一个「定」的本体,还有这一个不生不灭,湛然寂静的;我们的心既然是这样,那我们要怎么样?刚刚说,这个水的本体是没有浪的,同理,我们要没有这些心浪,还是要从我们的自性中来觅。

平常像我们参禅打坐、行住坐卧都是用功的地方。用功了,有时候你会感到:哎,我们的这个心还是可以安定一点的!那是可以有一点点消息。可是,这个还不是长久的,还要继续用功。那是偶尔暂时的一个现象,还不到究竟,所以还要不断、不断地继续用功,要下苦功。

在上人讲《佛祖道影》里有一个禅师,叫断崖了义禅师;为什么叫断崖呢?他有一个公案。这位禅师有一天看到冬天松树上有雪,当雪坠下来的时候,他就省悟了,可能是一点小小的开悟。他开悟,有所心得,所以他就做了一首偈颂,去呈给当时的祖师,就是高峰妙禅师;没想到这位高峰妙禅师,一看到他这个偈颂就打他,追他打他,拼命地打他;而且拿着棒子一直打。他被打得痛,就往悬崖那边跑,就掉下悬崖去了。

你以为他就这样子算了,不要用功了?他掉下悬崖,爬上来继续用功,更加精进;果然不到七天,他开了大彻大悟,所以叫断崖了义禅师。这个是这位禅师名字的由来。

那么,或许有人提到这事,会问:「为什么这位了义禅师,看到松树上有雪,这个雪从松树上坠落下来,就有所省悟?为什么这个高峰妙禅师,要这么样痛打他呢?」因为这个时候,断崖禅师的功夫还不到家,这位高峰妙禅师知道这个情形,也是一片老婆心切,因为真法是离心缘相,一法不立、一尘不染;所以要痛打他,把他追到绝处,让他绝处逢生。这是善知识的一片苦心,因为如果不是这样子痛打他一顿,或许他就一直堕在那个境界里了。

我们接下来再讲一个,也是《佛祖道影》里一位禅师的公案。这位禅师叫做天隐圆修禅师;这位禅师年轻时跟他妈妈两人相依为命,就很有心要修行。有一次他母亲叫他拿着个筐;古时候没有什么超级市场,所以就拿这个大概像菜篮子之类的筐,去买豆腐。这位圆修禅师去买豆腐,去到那里他还在一心用功办道;结果他竟然忘了篮子,也忘了钱;那当然豆腐也是没有买回来啦,就被他妈妈骂了一顿。这是,他一心用功参禅,所以他浑然不知,已经忘了篮子,也忘了钱。因为这位圆修禅师是这么样地用功,所以后来大彻大悟。

现在,讲这位碧峰宝金禅师,请大家注意听;为什么呢?大家都很有希望的,因为在万佛城我们有机会去采菜,有机会在厨房做事;这都是只要用功得当的话、相应的话,都有开悟的机会。

有一天,这位宝金禅师去参了一位如海禅师。古时候庙上生活大概也是非常简单的,所以他就拿了个篮筐去采取蔬菜。你知道他怎么样吗?采蔬菜时,采著采着他就入定了;入定多久?三个时辰。古时候的三个时辰,大概相当于现在六个钟头;他就这样子在采菜的时候,不知不觉地就入定了。我们不知道有没有人在厨房工作,或哪里做着做着,也入定了?

宝金禅师就去问他的师父如海禅师;如海禅师就跟他讲:「你这个还不是究竟的现象,这个是尘劳暂息;尘劳暂时停止了,所以你就入定了。」那么,为什么他可以在这个时候入定呢?我们可想而知,他这一定是非常用功的;他一面采菜,还一面参禅,还在用功办道,所以不知不觉中就入定了。

我们在《佛祖道影》,或是在《景德传灯录》,或是《指月录》里,你会看到非常多的古代高僧大德开悟证果的事迹。这些高僧们的事迹,你看了可能觉得:这么多!看起来,开悟好像也不是那么困难的事情;可是,现在的人,你要真正说他开悟了,就很少很稀有了。

这是为什么呢?古代的人一闻到法,就死心来用功,一心用功办道;其他什么事都不去追求了,也没有什么求名心,也没有什么求利心,一心就为法忘躯那样子来用功办道。那么,我们现在的环境,比以前是不一样了。我们所得到的资讯,比如说我们拿到佛法方面的资讯也是非常多;讲呢,也可以讲几句;做佛事呢,这个做做,那个做做,多多少少也做了一些;可是,真正能够明心见性的,可以说是少之又少。

为什么用功不相应呢?因为不是那么样的单纯、简单、朴素。本来这个法是非常简单,非常朴实的,可是我们这个心总是外务多;虽然也是做做佛事,可是做外面的功。

我们看《六祖坛经》里,有一段提到达摩祖师去见梁武帝时,梁武帝对他说:「我一个皇帝造这么多的寺庙,供养这么多的僧人,那我的功德大不大?」这个达摩祖师就跟他说:「你全无功德啊!」

在《六祖坛经》里有一位刺史,对这个事情就非常不明白,所以他请问六祖大师;六祖大师就说:「什么叫做真正的功德呢?见性是功,平等是德。」我们在念念之中没有滞碍,常常见到自己的本性,这个才能够称得上功德。

所以照这么说的话,我们不明心见性,我们所做的一些,可以说是福德,而不是功德;福德可以来长养我们的功德。我记得在听上人禅七开示里面,上人曾经提到:如果你在道场里,福德不够的话,你来修行,很容易有一些魔境会发生。可见我们的福德,可以长养我们的功德;可是我们不能拿福德当功德。

我们在座很多是出家人,也有很多居士;「既在江边站,必有望海心」,所以也都是有意要修行的。我想:我们在修行的路上,有一些观念要省思一下,要看看自己所作所为,我们的发心,我们的心愿是什么?

我是拿福德当功德来做,所以我一生的修行,就是一天到晚忙这个、忙那个;做佛事也是做了一些,可是就是忙外面的活计。这样一生下来,说真的;因为这是谈我个人的感受,修行总是忙来忙去的,心里面很空洞的。所以,踏实的修行才是重要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