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语是立身处世的指南

◎宣公上人一九八三年讲于美国万佛圣城妙语堂

《论语》是孔子教育学生的言论,学生把它记载,整理成为《论语》。《论语》是立身处世的指南,是儒家思想的骨髓,有深厚的文学价值,乃是人人必读之书。

《论语》专讲做人的道理。所谓「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」:你自己所不愿意的事情,不要给别人,这就是做人的目标。古人说:「人同此心;心同此理」,就是这个道理。希望大家勉励砌磋,自能深得要旨!

在南宋时,朱熹先生教学,以《四书》,就是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作为小学教科书;以《五经》,就是《诗经》、《书经》、《礼乐》、《易经》、《春秋》作为大学教科书。以后历代皆采取「四书五经」为教学的教材。凡是读书人,一定要背会四书五经,然后运用四书五经的道理,来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。若不能运用,则成为食古不化的老学究,没有用处。所以要学以致用,这是读书人的本色。希望你们读了《论语》之后,务必依照《论语》的道理去实行,将来会做出轰轰烈烈的一番大事业。

《论语》分为二十篇,今将篇名说出来,让你们在脑海中有个印象:学而第一。为政第二。八佾第三。里仁第四。公冶长第五。雍也第六。述而第七。泰伯第八。子罕第九。乡党第十。先进第十一。颜渊第十二。子路第十三。宪问第十四。卫灵公第十五。季氏第十六。阳货第十七。微子第十八。子张第十九。尧曰第二十。

论语:「论语」是题目。论,不读「伦理」的「伦」,是读「议论」的「论」,就是讨论问题。这是孔子和他这些个门人学生,互相来讨论问题,互相研究学问所记载下来的,和我们普通人讲话是一样的;你不要以为这是什么高谈阔论,因为当时都是这样讲话的。论语,就是互相谈话,你不要以为《论语》有什么高深的意思,就是大家这儿谈论的语言;这都是很随便的、不加造作的、很自然的在那儿互相问答,互相讨论一些个问题,所以叫「论语」。《论语》里边,讲到很多做人的道理──做人应该怎么样做。都是讲的这些问题。

子曰:「子」字是「夫子」的意思;古时称老师为夫子;孔子对学生说:孔子名丘,字仲尼,春秋鲁国人。公元前五五一~四七九年,生于山东省曲阜。他的祖先是贵族,后降为平民。

孔子是学而不厌,教而不倦的圣人。他在二十岁时,一面做官,一面讲学,所讲的学问,均为礼教。所谓「非礼勿视,非礼勿听,非礼勿言,非礼勿动」,注重礼法。所讲的政治,均为王道,提倡「天下为公」、「世界大同」的思想。主张「正名」主义,所谓「名不正,言不顺」,特著《春秋》,实行正名的方法,所以乱臣贼子都恐惧起来。因为在《春秋》中,一字之褒贬,可以成为忠臣或乱贼臣;忠臣则流芳百世,乱贼则遗臭万年。

孔子提倡「有教无类」,不分阶级,一律施教;讲学五十年,桃李满天下,学生有三千余人,身通六艺(礼、乐、射、御、书、数)者有七十二人。孔子所创立的是文武合一之教育制度。

孔子在鲁国作过司寇,即是宰相,帮助国君治理国家大事。为政三个月,鲁国大治,有「路不拾遗,夜不闭户」的风气;有「刀枪入库,马放南山」的情形,真是太平盛世。人人相敬,个个相让;以礼相处,以诚相待。老百姓丰衣足食,安居乐业。那时可以说是「风调雨顺,国泰民安」。

这时,齐国(在鲁之西),见到鲁国一天比一天强盛起来,觉得受到威胁,乃生嫉妒心,设法破坏。齐国君臣乃共同研究一个办法,令鲁国衰弱,好解除他们的威胁。于是训练一群女乐,不但年轻貌美,身材窈窕,而且能歌善舞,精通奏乐,非常悦耳;歌声清脆婉转,令人听之迷糊;又会献媚,所谓「一笑百媚生」,令人神魂颠倒。

齐国存心不良,内藏诡计,外表友好,将这些女乐送到鲁国,贿赂奸臣季桓子,献于鲁君。不出所料,鲁君中了美人计,昼夜欣赏女乐的表演,三日不朝(古时国君在五更时,要上朝听政,和文武百官接纳呈表,研究治国之道)。孔子一看这情形,大失所望;既然鲁君被女乐所迷,不理国事,孔子遂辞职而去。

孔子在五十七岁时,率领弟子们(学生)周游列国。因为孔子治理鲁国有卓越的政绩,所以有人重视他,崇拜他;也有人妒忌他,诽谤他。当时,诸侯各霸一方,各自为政,根本不听周天子的命令。孔子提倡「忠君爱国」的思想,当然不受诸侯欢迎。孔子在外十三年,看自己政治抱负无法实现,在六十八岁时,领着学生返回鲁国,放弃政治的理想,专心整理古籍。

他一生崇拜尧、舜、禹、汤、文、武、周公诸圣人之道,将他们的思想集其大成,所谓「述而不作,信而好古」,乃删诗书,定礼乐,令人知道五伦(君臣、父子、夫妇、兄弟、朋友)的道理,也就是君臣有义,父子有亲,夫妇有别,长幼有序,朋友有信,种种的礼节。孔子于七十三岁逝世,后世尊称为至圣先师,万世师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