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来唯心造

◎比丘尼释恒衣 

九十二年三月廿三日讲于法界印经会


《华严经》有首偈颂:「若人欲了知,三世一切佛;应观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。」师父上人把它改了一下:「若人欲了知,三世一切人;应观法界性,如来唯心造。」

这首偈颂是师父在讲「十法界」时讲的,和原来的偈颂道理是一样,但是你可以更明白──所有十法界的众生,都是由我们心念造成的,这也就是我们常讲的「十法界不离现前一念心」。

十法界是:佛、菩萨、缘觉、声闻、天、阿修罗、人、畜生、饿鬼、地狱。十法界的众生,可以说涵盖了所有一切的众生。我们刚刚听上人开示录音带中讲:阿修罗法界的众生,好勇斗狠,有这种瞋恨心,就做了阿修罗。所以我们不管碰到什麽事情,或者我们今天会生而为人,一切都是由我们心念造成的。

最近我们在研究《楞严经》中的「十习因」,讲到众生的习性,有什麽样的习性,就会招感什麽样的果报。譬如说有瞋恚的习性,就会招感刀兵的果报。这在《楞严经》中讲得很清楚──「心热发火,铸气为金,如是故有刀山、铁橛、剑树……。」想想我们发脾气时,是不是觉得火气很大?以前有一个人告诉我:「我脾气很大,有一次发脾气时,感觉心中好像有一种刀兵的现象,我很害怕,因此我要常常克制自己不要发脾气!」

我们也常听上人说:世界上为什麽有战争?是因为人的瞋恨心造成的。这几天美伊战争开始了,我们更要提起我们的善念、念观世音菩萨,来迴向世界和平。另一方面,战争既然是由瞋恨心造成的,所以要消除、避免战争,就要在心念上去转,我们要反省自己是不是还有瞋恨心?我们为世界贡献的是光明善良的力量,还是瞋恚怨恨的力量?

累积瞋恚怨恨就是战争,累积光明善良就是和平,所以从我们的心念去修改,这是最根本的解决方法。如果忽略了这点,即使在外表上做了很多事情,都只是治标不治本,能够解决一时,不能解决根本问题。根本问题在于心念的错误,错误没有修正,就会产生很多枝末上的问题,让你应接不暇。

例如世间人为了防止、解决各种问题,动用了多少人力、时间、金钱,但是一个问题解决了,一个问题又来,结果不见问题日渐减少,只感问题层出不穷、防不胜防。一切唯心造,一切的根本在于心,根本立得正,本固枝荣,一切自然没有问题。

所以我们今天来学佛,我们必须好好思惟:佛教和世间人的善有何不同?在佛教中,我们也讲布施、要帮助别人,也劝人行善,这和外面一般所谓慈善去利益人有什麽不一样?

这一点大家要注意!根本的不同在心念上,学佛的根本,就是在心念上你要去转变;身业上要去行善,也要在意业上从根本去改变。如果我们身体在行善,心念却不纯淨,譬如说有争心,要和人家比赛,人家供养一千元,你就供养二千元;他能做,我也能做,而且要做得比他更好。这种有争心的布施,就是不清淨的布施。

那怎麽样才清淨呢?要知道行善布施是为了利益人,帮助人解决困难,所以要用慈悲利人的善念去行善,并且不执著自己在行善,这才是清淨。反观有争心的布施,和人争强论胜,不但和慈悲心不相应,也对自己所做生大执著。

如果在布施时有一种争心,就会感到「修罗」的果报。修罗有天福,没有天权,他们在因地里也做布施,可是在布施时有争心,所以等他转生为修罗时,他好勇斗狠的心,还是很强的。这是他没有在根本上认识,只是在表面上做功夫的结果。

有几句话可以说明佛教的特点,我们常听到:「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」,但是后面还有二句就是:「自淨其意,是诸佛教」所以佛教我们的就是要清淨意念,这是根本不同处。

心念的作用是非常大的,但是受于色身的限制,我们看到的「我」,只是我们这个身体、我这个人而已,事实上,我们的心念是无量无边的。众生都有佛性,所以我们有一天也可以像佛、菩萨一样,佛、菩萨的境界是无量无边的,那为什麽我们现在却只侷限在这麽小的一个身体上呢?因为我们被自己的身体绑住了。人有了色身之后,这是先天上有了限制,但是又增加后天对这个「身体」、对「我」的执著,产生更多问题来束缚自己。

也许我们曾经听闻过佛法,知道心的无限能力,可是经过投胎转世又忘了。出生后,以为自己就是这样一个人、这样一个身体。然后在成长过程中,又继续不断增加「我执」、「我见」,拿更多事情绑住自己,就产生很多烦恼。众生都希望没有烦恼、脱离痛苦,我们学佛就是要明白根本问题是什麽?

公案:「出玄入牝」

先讲一个公案:以前有一位修「出玄入牝」的修道人,一天他去外地,在路上,他要找地方过夜,经过一间寺院,就向庙上和尚借宿,和尚慈悲为怀,就答应了。

晚上修道人就在房里修「出玄入牝」,神识就出去了,只剩下一个身体在房间打坐,到了隔天早上,还没有回来。庙上和尚去房里一看,奇怪!怎麽没动静?下午再去看,还是一样,就以为这个人出事死掉了,本来想给人方便,怎麽惹来麻烦了?想一想后,就把尸体烧掉算了。

结果到了晚上,有人来和这位和尚说:「你还我房子来!你把我房子拿去哪里?」和尚一听,是修道人的声音,就很害怕地想:「他变鬼来抓我了!」从此这个修道人就一直来跟和尚要房子,和尚很害怕,就决定要搬家。这时又来了一个和尚,也是来借宿的,庙上和尚就说:「我们现在不借住了!我们要搬家了!」来的和尚就说:「现在不借住?那表示你们以前有借人家住萝!」就问究竟是怎麽回事?「以前借人家住,结果出了这个麻烦,所以我们现在要搬家了,不借人家住了!」

这和尚听了就说:「没有关系!你让我住,等晚上你帮我准备一盆水、一盆火,我帮你解决这个问题!」「好吧!」到了晚上,这个来的和尚就在那边打坐,那个修道人就来要房子,和尚就说:「你要房子,去水里面找!」修道人很快钻进水里面,找不到,又跑出来:「没有啊!你要还我房子!」

「那你去那堆火里找!」还是没找到,又跑出来:「还我房子!」这时候和尚就对他说:「你入水不溺、入火不焚,你还要房子做什麽?」当下这个修道人就悟道了,他就知道自己执著这个「房子」,和尚对他说法,他就超生了,庙里又恢复了平静。

从这个公案就知道:人很看重「色身」,可是「色身」只是个房子罢了。事实上我们的心、灵性是无量无边,而且就像这个公案里所说的──入水不溺、入火不焚。可是就被身体所束缚,每天忙忙碌碌,都是为这个身体,忘了我们自己的心。

我们常听上人讲:「地狱五条根──财色名食睡」,想想看这五种哪一个不是为这个身体?就是因为有这个身体,我们就为它忙很多事情,造很多业。我们瞭解到这些,就知道我们要学习「放下」──放下我们对身体的执著,放下对「我」的执著,我们才能得到解脱,我们心无量无边的能力自然能够开展。

也不是说我们都是被身体所束缚,最好把它丢掉,你又丢不掉,对不对?我们要反过来利用它,你以前做种种的错事、造种种的业,都是为了它;现在反过来若能善用这个身体,它也能帮你做种种的善事、修种种的功德,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自己心的主人,能支配色身帮助修行,而不是心为形役,为满足色身的种种欲望,给身体做奴隶整天去奔波忙碌。

讲到要放下执著,今天观音法会有许多人「燃香」,有人就问「燃香」的意义?其实「燃香」也可以从这个角度看,就是叫你要放下,放弃你的执著。我们所最珍惜的就是这个身体,我们千方百计保护我们的生命,现在就是藉著我们愿意牺牲我们身体,受这种痛苦,来破我们对身体、对「我」的执著。这一点佛在《楞严经》〈四种清淨明诲〉中,讲得很清楚,一个人想要修行,一定要断偷盗,不只是表面上身体不去偷盗;在心念上,也要从根本断除「偷心」。

佛进一步教我们:现在知道要持戒,要断绝偷盗的行为,可是我们可能在过去或过去生中曾犯过这些过错,要怎样才能消除这些恶业呢?如果我们没有用一个方法来对治,当业力成熟的时候,还会受果报。所以佛教我们这个方法──如果能发真诚心修「正定」,在佛前身燃一灯、烧一指节,或身上爇一香主供养,佛就来证明因为这样的因缘,这个人可以酬偿过去世的盗业。

为什麽能如此呢?因为我们过去所造的盗业,是去夺取别人的「依报」──别人所拥有的东西、财富,来滋养我们自己的正报色身。现在我们在臂上燃香,是捨我们的「正报」──自己的色身,愿意捨,用这个方法来对治你过去因为贪心所造的恶业。

菩萨戒中也有提到类似的情况,我们受菩萨戒有捨己利人的心,就要发「捨」的心,愿意奉献自己的一切,包括我们的色身,所以现在用「燃香」的方法来做一种表示。这里讲到心念的重要,「燃香」是一个表相,实际上,因为你愿意牺牲自己的色身,忍受痛苦来供养,的确累积了功德;可是我们不能又执著在这个「相」上,以为自己多了不起,有了多少功德。

它要告诉我们的是──我们要有「捨」的心,要能够放下执著。如果不能了解这点,反而在外相上执著,这和「燃香」的本义是恰恰相反的。所以我们在心念上,要尽量往这一方面去学习,就能使「心念」和「外相」一致。

不管我们如何行持,都要做这样的反省:我们的「心念」和「外相」是否一致?这样我们在学佛的路上,才不会有所偏差。

师父上人常教导我们六大宗旨──不争、不贪、不求、不自私、不自利、不打妄语,每一个都是在反省我们的心念,是不是和佛法相合?希望大家在这方面一起努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