楞严经有这么难吗?

◎释恒云 二○○九年六月三十日讲解于美国万佛圣城

「懂」是从「不懂」努力来的

前两天,常住法师希望我能够在星期二跟大家结结法缘,我一听这段时间原来是听上人讲解《楞严经》的时间,一听到是《楞严经》,虽然个人所学的很有限,还是很冒昧的想讲讲楞严大纲,我知道很多人在读《楞严经》,特别在第一卷的「七处征心」就迷失了,到了卷二、卷三、卷四都是茫茫然然的,然后这部《楞严经》就束之高阁了。所以我今天想跟大家研习一下怎么样来研读这部《楞严经》,提纲契领让大家有一个概念,日后再听《楞严经》时能够有进一步的深入和了解。

昨晚个人花了一个晚上的时间,准备要做一个 slide show的纲要给大家看,可是做来做去,要放整个中英字又太小,不是中文太小,就是英文放不进去,后来干脆放弃了。古来没有电脑、没有 slide show,但很多高僧大德们听到《楞严经》就有省、有悟了,像有一位大德就是听到「是文殊」而开悟了。《楞严经》中说娑婆世界的众生耳根最利,所谓「此方真教体,清净在音闻」,所以还是决定不用辅讲器材,就这么讲,大家用耳闻,比较不愧经义。

当初出家当沙弥尼时,上人要我们背《楞严经》,当时工作也很忙碌的,经常利用走路的时间背《楞严经》,从喜舍院到厨房,带个小抄背诵,以便每个礼拜到老师那儿背给老师听。好不容易卷一背好了,到卷二实在背不下去,为什么?因为不知道在讲什么。后来就改以从比较容易懂的地方去背,跳过了卷二、卷三。或许是因为阿难尊者在七处征心的地方,不知道心在哪里?所以,我们也不知道心在哪里了。事隔多年,现在看来,其实不是那么困难。

现在的「懂」是从前面的「不懂」努力来的;这需要时间、需要努力!这么多年下来,我深深觉得那时候的努力,真是有帮助的。你们有心要学佛法,就必需把《楞严经》背下来!为什么一开始会看不懂,因为《楞严经》先显出深奥的理体,这其实就是在讲我们自身,讲我们的身心世界、修行的次第、怎么样修行可以把自性的宝藏找出来,要怎么来建立自己的道场──道场不一定是有形象的。《楞严经》也告诉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,哪些问题会出现,会出现什么样的境界,这些佛陀都非常慈悲一一指示我们,乃至天地之间,万事万物,包罗万象,都在这部《楞严经》涵盖著。所以,我们要学习《楞严经》先要了解自己。



先看全景再看细部

我用一个方式学习《楞严经》,什么方式呢?先看全景再看细部。解释一下,譬如说我是从圣荷西来圣城,从圣荷西来的时候,已经知道会经过几个城市,如 Burlingam、三藩市、Santa Rosa。那么到三藩市的时候,如果我迷失了,至少知道我还在三藩市里面,不会想我是在 Santa Rosa。所以同样的,读《楞严经》的时候,如果你先抓住一个大纲,那就不易迷失。

譬如说「七处征心」(又称七处破妄),佛问阿难尊者说:「阿难啊,你的心在哪里?」阿难尊者说:「我的心在里面啊,大家都是一样的。」佛便说:「不对,如果你的心是万能的,你应该是什么都知道,那你可以看到外面,你自己的五脏六腑怎么就看不到呢?」「是啊,这样子我的心应该是在外面。」佛就说:「心在外面,跟你这个人就分开了,那就不是你。这样你身体所感觉的,你心怎么会知道呢?」譬如,某某师!我现在在做什么,你感受不到:我在拍我的手,你感受不到,因为你、我是两个人。所以说心在外,身心分开便是两个人,佛陀就说这也不对。然后阿难尊者又说心在眼根间、心在中间……来回跟佛答辩。

那么若我们拿「七处征心」这部分当一个章节看,先了解这整个章节的大义,就比较不会迷糊了──怎么心不在内、不在外、不在中间……迷失在这个地方,绕不出去了。等到「十番显见」的时候,你也拿它当一个章节看,先了解这整个章节的大义,那即使细部迷糊了,也会知道现在是在「十番显见」里面。这便是先看全景再看细部的方式。



五蕴之身是谁的身?

学习佛法,我们应该要有一些基本概念。例如「五蕴之身」是谁的身?谁有五蕴的身体?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啊,不是吗?你们怎么都不敢回答,都不敢承认自己有五蕴之身?《心经》说:「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」,这经典所讲的道理都不离开我们自己的本性,所以不要把自己和经典分开了。

所谓「蕴」,是积聚的意思。五蕴之身还有一个名字叫「五阴之身」,为什么叫五阴之身?这五种好像阴山一样,把我们光明的自性覆蓋住了,阴气积聚,所以叫五阴。这个「阴」不是一般说阴间的阴,是对着我们光明的自性而言,称为阴。

五蕴是哪五蕴?第一「色蕴」,以质碍为义,即是有形体,有障碍的;在大殿里面,如果人多的时候就挤不下了,为什么挤不下?因为每个人都有一个色身,都要有一个地方来放它。这种有形色有形体,是属于色蕴。

除了这个形体,我们还有什么?我们还有「接受」、「领受」。譬如:外面有形象的东西从哪里领纳进来?眼睛,对不对?声音呢?耳朵!香臭味,味道呢?鼻子!尝味?舌头!觉触?身体!能够听、能够看、能够闻、能够尝等等作用,能够领纳外面的尘;外面有六尘,眼根一定是对着色尘,耳根对着声尘,鼻根对着香臭(香尘),舌根对着味道(味尘),身根对着触(尘),意缘法尘。借着六根,来领受外面的或声音、或形色、或味道……,我们会有一种领纳的感受,这是每一个人都有的,就是「受蕴」。

现在也顺道了解了一下六根对六尘,六根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六尘是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,为什么叫「尘」?因为是虚妄不实在,如浮尘幻化。六根对六尘这叫「十二处」,六根对六尘会生出什么?六识。眼睛就是眼睛,外面种种的形形色色,跟你本来是没有关系的,可是你看见它的时候,就开始产生分别意识,眼识就生出了;耳朵听到了声音,不管好不好听,耳识产生了。所以六根对六尘产生六识(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、意识),这个叫「十八界」。因为在《楞严经》里会谈到这些,所以大家要有点概念。

有没有人不会打妄想的?没有人,所以大家都有「想阴」。中国字「想」,就是心上有一个相,心上相,就是说你五根对五尘,取相在心里面,你对这些起了种种的想像、妄想,这就是想阴。白天醒的时候就妄想,晚上就做梦,梦想,这都是想阴的作用。

那么我们的妄想念念不断,前面一个,后面又一个,继续不断的,这是「行阴」的作用。行,就是在走路,所以行阴它是迁流变化的,在心念里面它就是念念不断、念念不断;在生理方面,我们不断不断的在变化,哪一天我们由少而壮,由壮而老,哪一分钟开始老,哪一分钟开始壮的,我们不知道,对不对?这在经典叫「变化密移」,就是说它默默不断的在变化,就像头发,随时都在长,哪一分哪一秒长的你知道吗?不知道。这都是行阴的作用,也是每一个人都有的。

最后一个「识阴」,识有分别了知的意思,我们都有这样的作用。识阴其实还有很多意思,举个例子来说,我们都有记忆力,我们看过的,会有一个影像在心里面,就记住了。如为什么你会认识你的孩子,因为你有一个你孩子的影像在脑海里面,你记住这个影像了,所以就认识你的孩子了。



佛有的我们也都有

那么这五阴、六入(六根)、十二处、十八界,不过是个浮尘幻化的相;所谓浮尘幻化,就是它是因缘聚集的时候有,因缘离开就没有了。虽然是个浮尘幻化之相,还是从我们如来藏里面出来的,没有离开我们的佛性。

有的人说我们有佛性,佛性到底在哪里呢?你能够听、能够看、能够闻,这种种的知觉性都是从佛性那里来的。刚刚讲到六根的时候,你们有没有想过:为什么我们的眼睛只能看,不能够听声音?眼睛一定要对着色尘,眼睛一闭,你用耳朵不能看,不知道外面种种的形色,只能听到声音,对不对?所以六根与六尘──眼对色尘、耳对声尘、鼻对香尘、舌对味尘、身对触尘、意缘法尘,这都是特定相对的。六根,「元依一精明,分成六和合」,本来是一个圆满的自性,因为无明起,所以分开了;分成六个兄弟各管各的,但要互相帮助。虽是一家人,可是这个兄弟有他的职责,那个兄弟有他的职责,不能互用;佛就不一样了,佛的耳朵也可以看,眼睛也可以听。佛有三身、四智、五眼、六通,本来佛有的我们也都有,只是我们还没有开发出来。佛有佛性,我们也有佛性的,但是佛是全体大用,我们凡夫是小小用。

举个例子来说我们的本性跟佛是无二无别的:水,不论是清水还是浊水,都有水性。可是清水的用途就大了,可以用来煮饭,做种种用途;用浊水来浇花,花会死掉,冲厕所,厕所会阻塞。但是浊水可以过滤成清水,这个就是修行的一个过程。我们如果像浊水,佛就像清水一样,从浊水到清水要一番的历练,「舍识用根」,说这个识心就像浊水一样让我们见不到光明的本性,但我们还是可以借着修行,如《楞严经》昭示,从根性上下手,在六根中选择一根,将结打开来,回到光明的本性上。



相是幻化的,本性是真实不移的

请问一下眼睛可不可以看?眼睛可以看,可是真正能看的是那个「性」,能见的性,这就是佛性的作用;不然那些死掉的人,眼睛好好的,为什么不能看?因为那个性离开了,「性去人亡」,性走了人就亡了。有的人眼睛瞎了,换了眼角膜后,他眼睛又可以看了,这是因为那个能见的性还在。眼根就是一个表达看的一个器官、一个工具,就像现在的电脑的屏幕是个显示器,而真正能够显示的是后面主机的作用。电脑我不太了解,不过大概意思就是这样子。所谓「相妄性真」,说那个相是幻化的、是暂时有的;而我们的本性是真实不移的。



阿难请佛说定,如来答定

大家有这样一个概念以后,我们现在来看看《楞严经》,希望让大家更有点概念。在《楞严经》里面,大家知道,阿难尊者被摩登伽女所迷了,快要堕落了,所以佛就要救他,说了〈楞严咒〉,命文殊师利菩萨把阿难尊者救回来了。在经典里面这个部分叫「序分」。

阿难尊者回来以后就很后悔了,虽然阿难尊者是多闻第一,但是他一向忽视定力,所以就请求佛说十方诸佛怎么样修定成佛的?那么阿难尊者既然请佛说定,佛就要回答他怎么样修定,佛就说有一种定叫「大佛顶首楞严王」,就说这楞严大定,所以整部《楞严经》可以说主要就是阿难尊者请定,如来回答修定的方法。



三番破识‧十番显见

可是佛并没有马上告诉他楞严大定怎么修,而是问阿难:「你的心在哪里?」其实阿难尊者是帮我们请法,就要让我们知道我们平常所用的识心是虚妄的、幻化的,所以《楞严经》在这个地方叫做「三番破识」。三番破识就包括「七处征心」,阿难一下子说心在身体里面,一下又说心在身体外面,然后又说两者都不是,就在眼根中间;反正他讲来讲去,佛都说这个不是你的心。为什么?因为我们的真心是不动不摇的,也不是特定在哪一个地方,所以佛说这一个不是你的心。

因为阿难尊者是从眼根看到摩登伽女的,虽然他是证初果了,照上人讲,他也是打了一个妄想,认为这个小姐长得不错。所以,佛陀就指出说,「如果你认为用眼睛看你心里明白,那你告诉我心在哪里。」因为我们平常用的是识心,所以佛陀就一一破这识心不是我们的真心。

那我们的真心到底是怎么样呢?佛陀接下来就「十番显见」,显出什么?我们的见性。因为我们比较常用眼睛,所以用见性来说;也可以说「十番显闻」,显出我们的闻性。前面提到我们能够见、能够闻、能够尝、能够听,这都是佛性的作用,所以在「十番显见」显出我们的真心到底什么个样子,譬如:真正能见的是「性」,不是眼;我们的真心是不动不摇的,不会失去的;你也不能还给别人,不能还就是你的;见性没有障碍等等。因为时间不够,你们自己去看。所以你可以把「十番显见」当做一个章节来看,如我们开车,知道 Santa Rosa是一个城市,这样懂吗?



别业妄见、同分妄见

我们的真心是万能的,与佛无二无别的,为什么我们会在轮回里面呢?因为众生有别业妄见、同分妄见。别业妄见是个人的妄见,同分妄见是大家共有的。就拿人跟动物来说,人觉得粪便是很臭的,可是狗觉得是香的,那么牠觉得是香的,这就是狗的妄见,跟我们人是不同的。人有人的妄见,狗有狗的妄见,不同种族有不同种族的妄见。因为有这些同分妄见、别业妄见,所以大家在六道里边轮回。



五阴、六入、十二入、十八界,都是从如来藏来的

以上部分在原十卷里面的卷二,后面讲到什么呢,我们刚刚不是特别讲到五阴、六入、十二入、十八界,都是从如来藏性里面出来的,只是它是一种浮尘幻化之相,因缘和合时就虚妄有了,因缘别离的时候就虚妄没有了。就是这样子,所以卷三开始就讲这个道理。你可以把这部分当做一个 group来看,在科判里这叫「会通四科即性常住」,四科即五阴、六入、十二入、十八界。这现在不一定懂,没关系,先有个概念。



七大是圆融遍法界的,也是从如来藏那儿来的

我们除了自己本身的身心以外,还有我们依报的世界。我们常常提到四大:地、水、火、风,我们的身体就是由四大和合而成的,这是内四大;外面也有外四大。在《楞严经》除了四大外,还谈到空大、见大、识大。「大」的意思就是普遍,地、水、火、风、空、见、识是遍一切处的。「见大」,是说见、闻、知,嗅、尝、觉这六精的性很圆融,是周遍法界的。那「识大」呢,识,是有个了知性,能了知分别一切的相,也是遍一切处的。

所以这个部份叫「圆彰七大即性圆融」,就说这七大是圆融遍法界的,是从如来藏那儿生出来的,本就不生不灭。



富楼那尊者的疑问

经过佛的开示后,阿难尊者明白了真心是周遍法界,圆满无缺,包含十方的。所以我们早课不是念「妙湛总持不动尊、首楞严王世希有」,这就是在原卷三的后面。那么阿难尊者明白了,另外一个弟子富楼那尊者又有疑问了,他有两个疑问:(一)既然我们的真心是清净的,为什么就生出山、河、大地、六道轮回这些不清净之相呢?(二)若地、水、火、风这四大本性圆融无碍,都是周遍法界;可是有土就没有水,水火也不相容的,怎么说它们会圆融无碍都在这个法界里面?这是他两个问题。于是佛就说我们这个如来藏性,本性是清净的,可是立了真妄之后,于是有不变与随缘的分别,所谓「不变真如」与「随缘真如」。就像我刚刚讲那个水的道理一样,有一种随缘的作用,所以当随它染缘时,世界、众生、业果这种种颠倒就不断地相续著。

佛又说我们这个如来藏性是「真空妙有,妙有真空」,你不能说如来藏是哪一个,可是什么都涵盖在如来藏里面。就像《心经》中:「无受想行识,无眼耳鼻舌身意,无色声香味触法,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,无无明亦无无明尽……」这就是在讲如来藏。不能说如来藏是哪一个,也不能说哪一个不是如来藏。你们自己去研习《楞严经》的时候,在卷四里边会讲到这些道理。

后来,不但富楼那尊者明白了,阿难尊者也明白了,明白我们的本性是这么样的清净妙有。可是理上是明白了,要怎么样去恢复本源自性?就好像有一栋房子很漂亮,你要有 key才能进去嘛。于是阿难尊者就请教佛,应该怎么样才能够返本还原,在修行上,要从哪里下手。



为什么要「从根解结」?

我们前面讲到六根一定对着六尘,为什么六根一定对着六尘,照《楞严经》所讲的道理,根的来源其实是从尘来的,如耳根的来源,是由动尘、静尘相击,黏湛我们的本心,然后就起一种变化,发出一种听觉的作用,结成耳根。所以眼根对着明暗,耳根对着动静,鼻根对着通塞,舌根对着恬变,身根对着合离,意根对着生灭,六根它都有一定的对象。那么这六根里面,哪一个是功德比较圆满的,意思就是告诉我们,下手的时候当然是从圆满的根去修行。如眼睛看左看右看前,可是看不到后面。那耳根呢?人家在你后面讲话听得到吗?听得到!十方的声音都可听得到,所以耳根最圆满。佛陀在这里就为我们分析六根那个圆满,该怎样修行,这叫从根解开这个结。我们的佛性本来和佛无二无别,现在被结住了,要把它打开,所以要「从根解结」,这大约在原卷四后段、原卷五前面。



「耳根圆通法门」最适合娑婆世界的众生

接着阿难尊者就希望佛正式指示他从哪一根下手,佛陀没直接讲,而先令二十五个弟子说他们是怎么修行开悟的,这叫「二十五圣圆通章」。这二十五圣,有的是从六尘开悟的,有的从六根开悟,有的从六识开悟,也有从七大开悟的。在二十五圣中,观音菩萨陈述他是从耳根下手得到圆通的,这耳根圆通法门讲得最详细。后来佛就命令文殊师利菩萨来选择哪一个是圆通的法门,文殊菩萨就选择耳根圆通法门,说它最适合娑婆世界的众生。



四种清净明诲‧楞严咒

知道了这个耳根圆通,就要由此修行,那你的道场要怎么样才会清净,就要持「四种清净明诲」,若有宿习不能灭除的话,就要用〈楞严咒〉来对治。所以在这里佛又把〈楞严咒〉说了一次,还教导我们〈楞严咒〉的坛场怎么设,及〈楞严咒〉的种种妙用。



从凡夫到成佛‧「七趣」的因由

接着阿难尊者又请问佛:从一个凡夫到成佛的修证位子,怎么一步一步证呢?佛说十二类众生具种种颠倒,要从「三种渐次」下手修习,才能除灭,进而讲菩萨的位次直到到成佛。到了卷八佛又因阿难尊者之请,说了「七趣」的因由。本来一般是说「六道」,因为《楞严经》加了一个仙道,所以说「七趣」:地狱趣、诸鬼趣、畜生趣、诸人趣、诸仙趣、诸天趣、修罗趣。这段说了七趣为什么为浮沉轮回的道理,这些都比较容易了解了。



五十阴魔

《楞严经》到这里差不多讲完,可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部分,阿难尊者不懂得问,所以佛就自己说了,这叫《楞严经》里边的「不问自说」,就是讲「五十阴魔」的境界。我们要破五阴时的种种境界,佛在这里为我们指示出来,教导我们辨识五十阴魔,以避免堕落。最后又因阿难请,说明五阴的生灭是怎么样;接着就是「流通分」了。这个就是整部《楞严经》的一个大概,希望对大家有帮助。



新版的《楞严经浅释》

新出版的《楞严经浅释》有九册,它不只把 上人一九六八年所讲述的放在里面,还有后来 上人补讲的部分,包括在八○年代的主观智能推动力、五十阴魔的补讲都在里面。这新版的《楞严经》,特别标出章节出来,如三番破识、十番显见……;并且它不是依照原来的卷别分册数,而是依照《楞严经》的义理分册,如「二十五圣圆通章」自成一本,「五十阴魔」自成一本,期盼大家读的时候,可以先知道个大纲,进而深入经义,依法修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