戒藏无尽(一)

◎美籍比丘尼 恒持法师以中文讲解于台北法界佛教印经会‧2012年6月2日

我们到佛教讲堂在三藩市,是一九六八年,那个时候你们有好多人都还没有出生,是不是?一九六八年,我们从各种环境来听师父讲《楞严经》。第一年,大概我可能是最差,因为我不懂中文,也不懂经典是什么、戒律是什么、佛教是什么。我什么都不清楚,只有一股力量说:我应该去!

那股力量那时候也不容易,我没有出家之前已经结婚,对象是我在 high school(高中)认识一位心很好的男众──他到今天还是心很好,很好的一个人──他做我儿子的爸爸。我要去参加楞严法会,那时候我必须要得到儿子爸爸的同意:因为那时孩子刚刚满四岁,如果我走了三个月,那就丢给爸爸,这不太容易,因为爸爸也上班做事嘛!但是他同意。他大概了解:见到一个这么样的师父是个特殊的情况,所以他就说他可以想办法。因此我就去参与。

我去那个时候,大概是五月份吧!大家都争先恐后要皈依师父,只有我没有。所以第一次的皈依仪式,我没有参与,只在旁边看,看那到底是怎么回事。第二次也是:因为我认为师父应该请我皈依,我以为是那样子,他要我,他应该请啊!结果等到七月中,经过几个皈依仪式,我发觉到大概不是,所以我就请问师父可不可以皈依。我那一次皈依有照相,只有几个人,因为多半的人早已经变成师父的弟子了。

变成师父的弟子之后呢?第二段就是「五戒」。「五戒」师父也讲,他讲《楞严经》会讲到「五戒」是怎么回事。当他还没讲「五戒」前,我也都犯喽!我在家居士嘛!这是好不容易啊!不喝酒;你做事不打妄语,少妄语嘛;有时候拿东西没有问过主人。所以,「三皈」我也不随便,「五戒」我也不随便。我记得有一天,大概是个星期六或星期天,因为那时我没上班,我就走几个blocks(街区),到离开佛教讲堂不远的一座花园,我坐在那边一整天,整天都想,第一条怎么样,第二条怎么样,又哭啊,又考虑啊,自己给自己讲很多道理,实在是我这一辈子很重要的一天。因为我知道我是这么一个人:我说可以做,那我必须要做到;不然就不要,不要说了不做。

我整天在那儿,回来差不多傍晚四点、五点,刚好师父坐在那边,坐在佛前,就随意跟进来的人家谈话,那我就趁机会就很慎重其事给师父说:「我要受五戒!」啊,我整天的精神都在那边,我决定要受五戒!师父怎么样啊?他连看也没有看我,说:「好啊!」他明明知道对我来说是个 big deal(大事)嘛!但是他也不会怎么样。

第二次是我儿子来见师父那个时候,要走的时候,我也舍不得!妈妈的心嘛!你们做妈妈的,都知道妈妈的心──妈妈的心很……啊,就没有办法表达出来是怎么回事!我大概讲过:有一个开五眼的男众,他很早在佛教讲堂跟着师父,他对我们说:「一个母亲跟孩子,最底限十八岁,有一个无形的,普通眼睛看不到的一条线,从孩子的肚脐到妈妈的肚脐。」所以那种力量,妈妈对孩子实在是很强,我也是这样。

我已经跟着师父,我知道大概会出家,但是,还是那颗母亲的心,好不容易把它放弃了。所以儿子走的时候,我到师父的面前哭得要命!那个时候,也是星期六或星期天,师父在那儿跟一位男的老人家讲广东话,他们噜拉噜拉噜。他们讲广东话我也听不懂,我就在那儿哭哭哭,师父理都不理我,看都不看我,我就一直拜一直哭,一直拜一直哭,然后,孩子来告辞,我说:「师父……」,唉,我讲不出来话,说我儿子要走,师父说:「O.K.」就没有 again,对你最大的事情,若无其事。不一定是师父对每一个弟子都是这样,可能是我个性的关系,我看得严重,师父就看得轻。所以,孩子走也没有回来,到差不多九岁、十岁,他才回来跟着师父几年。

后来到《楞严经法会》完,师父也让我们了解菩萨戒,没有讲;一直等到师父请慧僧法师来万佛城讲。但是当时师父让我们大概大概知道菩萨戒是怎么回事,那时候受的菩萨戒是十重四十八轻,不是你们现在受的六重二十八轻。在《大藏经》里,在家菩萨戒有几种,师父给我们受的是十重四十八轻戒。当时,大概所有的人听《楞严经》也是守菩萨戒。所以师父让我们知道戒律在佛教里边,是很重要很重要!我受戒之后,很 happy(高兴)。在受五戒时,因为我已经跟自己斗一斗、谈一谈,把所有的我可以否定的理由已经讲输了,所以等到我受菩萨戒时,我很 happy,到现在还很 happy。

我们去受比丘尼戒,那时候还不太了解中文,菩萨戒的中文非常好,比丘尼戒的中文困难一点,很多名词,所以师父没有办法,他要讲那个从巴利文翻到英文的戒本。其实佛教早都去英国,多半是小乘法,多半是那些英国学者从巴利文翻译到英文。所以,我所学的比丘尼戒,跟我现在诵的比丘尼戒又有多少不同,因为是从巴利文来的,不是从中文来的。那时我们去海会寺受戒,普通你去受戒,那是五十三天的一个戒期,法师或是得戒和尚、或是教授和尚,他们都会讲戒,可能一个礼拜一、两次。那个老法师会出来讲戒,好像背的样子,就:唵…无南无南无…。我根本听不懂,什么都听不懂!好在师父想到我们的困难,就先给我们巴利文的比丘尼戒本。

今天我们看《华严经》二十二品的「戒藏」。

佛子!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戒藏?
此菩萨成就普饶益戒、不受戒、不住戒、无悔恨戒、无违诤戒、不损恼戒、无杂秽戒、无贪求戒、无过失戒、无毁犯戒。

我们分两个部分,一个部分是经典的经文;第二个部分,是师父对经文的几句解释,我们可以看,然后讨论一下。

云何为普饶益戒?此菩萨受持净戒,本为利益一切众生。

上人说:「戒有三聚净戒──律仪戒、善法戒、饶益众生戒。」三聚净戒特别是菩萨戒的一个解释。因为五戒、八戒、沙弥十戒、比丘戒、比丘尼戒叫「律仪戒」;但是菩萨戒特殊,有律仪戒,也有善法戒,也有饶益众生戒,这三种我们稍微分析一下。云法师!你先分析,然后我补充。

云法师:三聚净戒,因为菩萨要利生,受持菩萨戒的人除了利己外,必须要怎么样?要利益众生。聚,是聚在一起:在受持菩萨戒的时候,你这三个都要聚在一起。印度有一种果实叫「恶叉聚」,它是三粒果实同一蒂,所以受持菩萨戒就是要像这样。菩萨戒,不是只断恶,进一步还要修善,更要利益众生。我们每天用午斋的时候,念:一、愿断一切恶;二、愿修一切善;三、誓度一切众生,其实这个时候,我们已经在持菩萨的精神了!我们学习佛法,就在日常生活里面藉事炼心,把每件事情都提升,连吃饭也变成一个高尚、有意义、利益众生的事情。

「律仪」,比较属于是什么样?你最起码要:诸恶莫作。善法你要怎么样?众善奉行。更进一步你要怎么样?除了这样,还要心量广大,要帮助一切众生。所以像早期四众弟子所受,现在单出家人受的「梵网经十重四十八轻戒」,戒文中提到:「若佛子,若自杀、教人杀、方便杀、赞叹杀、见作随喜,乃至咒杀,杀因、杀缘、杀法、杀业,乃至一切有命者,不得故杀。」这是说凡是有生命的,你都不可以杀,这就是属于「律仪戒」。戒文接着提到「是菩萨应起常住慈悲心、孝顺心,方便救护一切众生。」你还要方便去帮助众生,譬如你要护生、放生,众生有困难、有生命危险的时候要去帮助他,这就涵盖到饶益有情戒了。你受持菩萨戒,就不只断恶,还要修善,还要利生。摄律仪戒、摄善法戒,还有饶益有情戒,三种缺一不可。

(持法师接续讲解)

师父所解释的「善法戒」,会特别说是为我们自己,饶益众生是为别人;所以有一点点分别在那边。为我们自己,也不是说自私心,就是说我做一个法器,我这一生要为佛教!无论是在家居士、出家人,做为佛教徒,我们的心要放在佛教,有什么能力,我应该加强。「善法」,就是说你去补你的优点。「律仪」,就是你要除去你的缺点。「饶益众生」,譬如菩萨戒第二十条,就是要放生。在菩萨戒里边,「律仪」说,你不可以做;「善法」与「饶益众生」说,你必须要去做,你不做你就犯喽!你看,所以两方面,「作」跟「止」都有!

云何为不受戒?此菩萨不受行外道诸所有戒;但性自精进,奉持三世诸佛如来平等净戒。

「不受戒」,师父问:「那是不是教我们不受菩萨戒?也不受五戒?」不是!就是有一些外道特殊的戒,奇奇怪怪的,多半外道是不究竟,如果他立什么特殊的规矩,也不一定会按照佛教究竟目的──就是要成佛。所以,特殊在这个。这一品,功德林菩萨说:不受戒,不是说不守佛的戒,是不受外道的戒。这包括受戒之后要精进,所以那一天我在三藩市的花园,在那儿跟自己斗一斗,其中一个,就是精进的问题──我今天受戒很认真,我能不能一年之后还是这么认真?那到五年、到十年,我能不能还这么认真?所以,受戒,受佛戒,我们也要有一个常恒心。

上人说:「这位菩萨不是不受佛戒,是不受外道戒。外道所制的禁戒都不是究竟的,所以菩萨不接受外道所行的戒。」就像外道有一种投灰外道,近代有多样的外道。

云何为不住戒?此菩萨受持戒时,心不住欲界,不住色界,不住无色界。何以故?不求生彼而持戒故。

这很重要啊!那是三界,不容易啊!我们在三界里边,尤其我们多半的人,就在「欲界」里边,很少会跳到「色界」。在娑婆世界里,除非我们的资粮很够的话,或者我们的禅定够深的话,我们可以暂时离开「欲界」到「色界」,有的时候到「无色界」,但是还是在三界里边。你在三界里边,你要受戒,但是不要依靠三界那个条件去受,那好不容易啊!

所以,你记得上一次我讲「无住涅槃」,「无住涅槃」的地位是到菩萨,在大菩萨才会有「无住涅槃」。我们在娑婆世界这里,我们受戒,我们的心态、我们的精神,要想到我受这些戒,我心还不在三界里边,这不容易。但是为什么我们要那样做?因为我们不要把心放在欲界,或是色界,或是无色界。因为现在我们心放在那里,将来我们离开这个身体,去找一个新的,就要靠我们这一生我们所修、所做的、所想的。所以,菩萨就给我们说:「不要住在三界!」因为你以后不要住在三界,所以你持戒的时候,要特别不住三界:我们不要再生在三界,不要喜欢回来做人,也不要喜欢回来在天上。虽然那样说,多半的人也不知道你要不要那样做,因为「人」我还了解,我可以做一个人。那天上呢?岂不是多半人的目的──要生在天上?为什么佛教不要生在天上?

上人说:「菩萨受持净戒的时候,心里没有欲念,也没有色相、无色相的执著,就是不住于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这三界。欲界就有婬欲的思想;色界虽然没有婬欲的思想了,但是他还有一种知道美色的这种念;无色界是连色相都没有了,但是若还有执著,也是出不去三界的。

最后那个无色界,本来没有什么美色可以执著,但是你如果知道没有什么,因为大概没有什么很舒服;那你知道那个,还是个执著;所以,师父讲得很可以让我们了解。经文「不求生彼而持戒故」,上人说:「菩萨不愿意生天去受天人的福报,因为天福是有漏的;等到天福尽的时候,还要堕落到人间来受苦。所以菩萨不会为了生天而受持净戒。天上的人下到人间来,若是福报还没有完的时候,还是大富大贵的。

主要在这里:那个福报是有漏福。我们在师父的道场比较保守,就是听经、拜佛、吃素,也没有什么 party(派对)、也没有什么 exciting(刺激的)、也没有什么 social(联谊),所以很多人批评。不同的国家,我去哪一个国家,他会说:「为什么你不像基督教徒?他很活泼,可以唱歌,也可以跳舞,也可以有movie(电影),有什么什么什么……。」问题就是有漏福。前几天 Michael问我一个问题:「看TV(电视)是不是笨?」是!为什么笨?就是因为我们时间太宝贵。我对面街的人家,从进门就开TV,到三更半夜TV还没关。我就想,是不是那俩夫妇没有打一个招呼?是不是孩子吃饭的时候,没有给爸妈说今天在学校怎么样?是不是他们都不沟通,就只有一个TV在那边吗?所以,Michael你不认为笨吗?我不是批评,但是想刺激,跟其他宗教一样;或是帮助社会救灾,那也是个好事,我们不能说是不好事,是好事!但是,大家要了解──那是有漏的好事,不是无漏的好事。所以,你自己要选,你有一个生命,你有多少时间?你有多少精神?如果你要上班做事,你剩下的时间,自己可以选「我要做什么?」当然你去帮助别人,你心会很欢喜,也是很多人,做朋友一起去做,那是个好事。但是你自己要分别清楚,那个是个有漏的好事,不是无漏的好事。你多解释一下!

云法师:有漏的好事,是说你还是在六道里面轮回,譬如说你这一生救济贫苦,可是因为你的想法是要有福报,所以往这条路上走。福慧要双修,我们看到世间上很多人很有福报,可是没有真正的智慧,所以会去享用他的福报,甚至滥用到他的福报。然而,这个福报用得太过的时候会怎么样?会堕落!而且,会堕落得更多。所以,要修福,还要修慧,要有德,要有正确的知见,这样就比较不容易往错误的方向走。

(持法师接续讲解)

不要跟别的宗教斗,但是如果他很诚心地问:「你那个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跟我们的天上有什么不同?」可以让他了解一点。我也不知道我以前是什么人,不知道是中国人?是什么人?我也不知道是哪一代开始遇到师父。当初跟我一起出家的那些人,多半都是很特殊的人。第二个出家的,他跟他弟弟都可以记得一些前生的事。他弟弟叫恒守(果护),弟弟记得他在释迦牟尼佛的时候是个比丘尼。那时他哥哥常常有病,尤其是肺部的病;有肺部的病,脾气不好,所以他那个出家人的生活,也可以说他不太舒服,也可以说他令我们不太舒服:因为他常常不愉快,就会把他的不愉快放在我们的身上。他有一次有类似TB(肺结核)的疾病,所以他不能跟我们一起住,师父给他住在另一个地方,因为那是可以传染的病,所以有蛮长的期间他还是出家人,但是个别住。

有一次他给我们说他作梦,他说那时候病倒了,几乎就要走了,是要到天上。他到天上,认识是天上,并且有很多人来接引他,天人就来说:「我们的天好!你来我们的天啊!」他是个犹太人,就问:「那你的天可以学佛教吗?」他问──在梦中里边,在临终的那个时候。那个天人说:「不可以!我们那个地方这么快乐,你都不想去?是可以过很好的日子啊!」他那个时候有定力,就说:「不能学佛教,我不去!」那不容易,在临命终的时候!他没有走,但是几乎是临命终那个时候。

临命终的时候,很多人说:本来我的〈大悲咒〉很流利,现在连一句〈大悲咒〉都念不出,念不下去啊!然后这么漂亮的天女、天人来,要你去他们的天上,说一天到晚都很快乐。你身体在非常痛苦的情形之下,你会说不要啊?好不容易!但是,这几句是师父的话,你要记得:最好不要去天上!你会有选择,我们佛教徒受五戒、行十善,必定可以去天上;但是,我们要针对我们走那时候。「净土法门」教我们念佛,但是你念佛,你自己也要清楚你一天一天在这里过生活,须要了解佛教甚深的道理,到时候你不会走到歧途,你不会走错。走错,那在天上很长很长的时间,等你天福尽的时候,也不知道去哪里?或回到这里,再看TV,好无聊!

云何为无悔恨戒?此菩萨但得安住无悔恨心。何以故?不作重罪,不行谄诈,不破净戒故。

他不会后悔,因为没有什么要后悔,因为他没有做错,那是经文的意思,我们看师父在这一段他讲多一点,也是很好听。

上人说:「这位菩萨做事情不犯第二次过,就像颜渊是『不迁怒,不二过』。迁,就是迁移。不迁怒,就是不把自己的怒气搬到其他人的身上。他若对这一个人发脾气,那一个人来,他就不会发脾气了,不会迁怒于其他人。或者他自己觉得不高兴,但见着其他的人来了,他就欢喜了,不迁怒于人。

所以那是第一个 lesson(课),就是恒某那个时候,他的病影响到他的情绪,他的情绪不好;他不了解这个,所以就会把他不好的情绪,放在我们那一边。因为他比较有权力,高高大大的一个人,非常聪明,那我们矮矮的女众也没有办法,就要听他的,他就常常发脾气。但是,这本来不是我们的错,是他自己在病中,所以就延续他的脾气。在这里,颜回是很好的一个模范:颜回说一个人令他不高兴,他不会把他不高兴放在第二个人。我们要记得,譬如你上班,不喜欢你的同事,或者你受不了老板,你回家就对老公生气,「迁怒于人」就是这个意思。

上人说:「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?人人都会有过错,但是相同的过错,颜渊不会犯第二次;犯了一次以后,他就赶快把它改了。」学了菩萨戒,你看,法藏法师,就是贤首法师的注解,他有讲到几段关于我们忏悔的几个 level(程度)。犯错,就说:「喔,sorry(对不起),我不会再做了。」然后又再做,又第二次忏悔;这已经两次了,如果你继续继续,那都有level。如果你第一次犯错,好像颜渊,说:「我不会再犯了。」你就不再犯,那是最高的 level。

云何为无违诤戒?此菩萨不非先制,不更造立,心常随顺,向涅槃戒。具足受持,无所毁犯。不以持戒恼他众生,令其生苦。但愿一切心常欢喜,而持于戒。

这戒条第二句,我们研究一下师父讲的。这个说不要恼别人,不是说恼他们不守戒,是因为你受戒恼他们,所以有一点摆架子在里边;你摆架子──我诵我的戒,你来打扰我?就会令别人不好意思、不舒服,是个这么意思。我们先看「此菩萨不非先制,不更造立」,

上人说:「这位菩萨不会批评前人所立的规矩怎么样不对。他什么事情,多数都是遵照以前的规矩去做,不会说:『古来的人太愚痴了,这么不会立规矩!这规矩太笨、不太合现代的需求了。』

所以,就是表示我们要保守,譬如比丘尼戒有一些戒条,在我们现代的生活大概不会碰到,这是在「事」上边我们不会碰到,但是那个「理」还存在。譬如在戒律里讲到什么古董的东西,你把握那个「理」就了解了。近代的东西,譬如电脑,或是电话,或是什么,你都可以了解那个「理」。如果那个「理」是关于佛陀时代某一个物质,我们近代物质的那个「理」也应该存在,所以没有必要去改。我们诵戒的时候知道,那个古老的东西,我们根本没有,为什么要诵这一条戒?不是!我们知道,必定会有一个「理」存在。

云法师:譬如,我们受持五戒,有「不饮酒」这一条戒,上人就常常说这一条戒包括「不抽菸」。上人说因为以前没有菸,如果佛制的时候有菸,佛会把它制进去。所以,这是时代背景不一样,但是那个理,就是那个精神,我们要把握那个精神,而不是在「事相」上吹毛求疵。

(持法师接续讲解)

先要尊敬前人的规矩。但是第二,自己不要立新的规矩。「不更造立」,上人说:「他也不会违背先人、三世诸佛所立的制度、规矩,而自己另立一套规矩出来。」现在有比丘尼说「八敬法」可以消掉了,不必守护,这是那一类的思想,也不可以啊!在师父的传统里边,譬如他的「六大宗旨」,我们都了解那是师父的特色,那我们应该尊敬它。你不可以进来说:我不喜欢师父的「六大宗旨」,我要立一个「七个宗旨」,或是「八个宗旨」,自己要改。可以改,但是你必须要有来历,你也必须要人家对你有信心,你也必须要有德行,有一个理智性。所以你要改,是你有你自己的理由,你可以给大家解释,直到大家可以接受。所以现在我们特别强调:戒条我们不改它!

关于「不以持戒恼他众生,令其生苦」,上人说:
他不会说:「你真讨厌,我这儿持戒,你来麻烦我!」或者「我在修行呢,你来打我闲岔!」或者「我正在这儿诵戒呢,你来麻烦我!」

你们有没有碰到过这么样的一个人?我碰到了,我给你们讲个故事,但是我不提名字。那是在西雅图,西雅图是美国的北部,从温哥华到西雅图那条路,在冬天的时候会有黑冰(black ice),你们台湾不知道黑冰是什么,就是路本来是黑的,如果有下雪,路面是白的,你可以知道你会小心;但是如果是黑冰,你就不知道,以为路就是那条路,结果你一进去,就会有困难。

本来从温哥华到西雅图是三个小时,那一天我们开了有五、六个小时,因为那种情况在路上很危险。为什么我们去?因为有两个人在西雅图「菩提达摩中心」,「菩提达摩中心」是一座精舍,那时两人都有病,我们在温哥华可以买到他们所需要的药。所以我们开车下去那个地方,到门口,已经大概晚上六、七点多。我们送了那个药之后,要回温哥华,还有三个小时多在那路上。但是没有人开门,里边可以听到他们做晚课。没有人开,我们只好在外边等,就是这个!就是:「你来扰我,我做我的晚课,我的晚课是比什么都重要!你来,你为什么没有做晚课?为什么你要来打扰我的晚课?你们比丘尼也是,今天没有做你们的晚课,来麻烦我!」等了很久才开门,开门也连看都不看,回头到佛前,继续做晚课。我们等到晚课完了,那两个人才跟我们沟通,我们把药给他们,然后就回去,在有生命危险的那一天晚上。所以,我说有一个深刻的印象,我记得那件事情。那件事情跟这一条文是很配合,我们不可以那样子,尤其是我们为了他们而来,我们 risk our lives to go there(不顾生命危险到了这儿),他们却连门都不开,开,也不睬我们!

上人说:好像有些吃斋的人,在家里很大的脾气,家人做的饭菜不干净了,他就发大脾气说:「今天我要吃素,你为什么给我弄这么不干净的东西?」就大发脾气闹起来了。本来吃斋是一种善事,因为吃斋发了大脾气,这就变成恶事了。持戒也是一种善事,你因为自己持戒而不给众生方便;令众生生烦恼、令众生不发菩提心,这也变成恶事了。

好!所以大家要记得,你要吃素,如果你先生或太太不吃素,你必须要有一些方便。我儿子(果童)从四岁吃素,我最近在深圳第一次看到他的太太,他太太不吃素。第一天,我们在旅店,她不敢在我面前吃荤,就勉勉强强吃一些菜。我儿子说不要紧,我也大方,我无所谓嘛,所以她从那个时候,唉唷,吃得……什么样都有,味道也不好!但是我的儿子很有耐心,真的,因为那个女的非常好,只是她没有习惯吃素嘛!她是中国人,也不是佛教徒,所以慢慢慢慢来。如果果童为了这件事情,对他太太跟那两个孩子发脾气,那就是类似这个情况;但是他没有,他很有耐心。那时候,我儿子跟我没有得吃,吃冷的;我和他们在深圳及香港的旅店,大概四天,就吃冷的。因为没有得吃素,只好吃冷的,否则就要吃荤。…(下期待续)